朋黨論
背景
自古以來,朋黨都視作壞事,在宋代,「朋黨」更是打擊政敵的最好罪名。范仲淹為人以天下為己任,意氣軒昂,認為朋黨有正邪兩種。[1]1043年,范仲淹和韓琦推行慶曆新政,第二年,不少人開始攻擊改革派范仲淹、韓琦、富弼和歐陽修自成朋黨。宋仁宗聽聞後質問范仲淹,他竟打破慣例不作自辯,公然直率回答說,自古君子小人「未嘗不各為一黨」,視乎君主是否明察。宋仁宗對他的答覆不甚滿意。[2]歐陽修隨即奏上《朋黨論》,獨出心裁作翻案文章,反說君子才有朋黨,小人倒沒有;換言之,被稱為朋黨的才是好人。[3]
內容
《朋黨論》指出,「小人之朋」為了利益而形成,是「偽朋」,他們為了利益而相爭,不能團結,有共同利益時就暫時結黨,稱為朋友,沒有利益時就沒有來往,甚至互相殘害。「君子之朋」則是因志同道合而形成,堅守道義、忠信和名節,是「真朋」,有助修身,為國服務時則同心共濟,終始如一。
《朋黨論》促請君主分辨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而貶退小人之朋,任用君子之朋則上下一心,國家興盛,堯、舜、周武王都是例子;若貶退君子之朋,疑而不用,則國破政亡,如漢桓帝、漢靈帝、唐昭宗之時;若禁絕朋黨,會導致人人各懷異心,有如商紂亡國之時。
手法
《朋黨論》篇首入論,先立論後闡明,文中大量運用史例,正反立論,並活用排偶句子,加強語氣。
餘波
宋仁宗始終不信《朋黨論》的說法,歐陽修隨即到河東做官,離開京城。《朋黨論》是一時迫切之言,其實歐陽修也明知理論上君子不應有朋黨,實際上他和范仲淹等人也不算朋黨。第二年,歐陽修上書說明仲淹等人根本沒有朋黨,只是被人誣告。[4]
影響
《朋黨論》是中國古代有關朋黨的最著名議論文,明代東林黨人就秉承《朋黨論》的宗旨,認為朋黨並非壞事,高攀龍《朋黨說》一文讚賞《朋黨論》議論傑出,沿襲其說加以補充,認為「小人之朋」在沒有共同利益時也不會消散。[5]
註釋
-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頁190-191。
-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頁177-178。
-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頁191。
-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頁178、192-193。
- 小野和子著,李慶等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162-165。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朋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