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大日本帝国於1910年(明治43年)8月22日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韩合并条约》,並於29日公布條約吞併韓國[1],同日將其改稱為朝鮮[2],並設朝鲜总督府以統治之[3],直至日本於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宣布接受要求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5]。朝鮮日治時期(日帝強佔期)行政區劃為十三道制,道又分為府、郡、島[6],下一級為面、邑[7]。朝鮮總督府在朝鮮實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規模府郡面統廢合,並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8]。
歷史
1896年,朝鲜王朝公布《地方制度官制改正件》,將全國行政區劃由二十三府制改為十三道制,這13個道分別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黃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江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各道行政首長為觀察使[9]。
1910年(明治43年),日韓合併,朝鮮總督府成立,同年敕令第357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全朝鮮分為13個道,數目及名稱與日韓合併前相同,各道行政首長為敕任的長官[10]。1919年(大正8年)敕令第391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將長官改稱知事[11]。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制令第15號《道制》公布,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施行,新設道為地方公共團體。設道評議會(三分之二由制限選舉選出,三分之一由道知事任命),引入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8]。
朝鮮總督府成立時,朝鮮的13個道分為12個府與317個郡,這些府郡又分為4322個面[7]。1914年(大正3年)3月,朝鮮總督府實行府郡面統廢合,府仍有12個,郡減至220個,面減至2491個[7]。1930年(昭和5年)新設邑[12]。截至1944年(昭和19年)6月,朝鮮分13道、21府218郡2島、122邑2202面[13]。1944年(昭和19年)12月,增設興南府[14]。
道
本章節列表的面積、人口、人口密度以朝鮮總督府《昭和十年朝鮮國勢調查報告》(1935年)為準,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保留小數點後2位),人口單位為人,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保留整數)[15];府、郡、島數與地圖為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時的狀況。
名稱 | 面積 | 人口 | 人口密度 | 府 | 郡 | 島 | 首府 | 道廳舍圖片 | 地圖 |
---|---|---|---|---|---|---|---|---|---|
京畿道 | 12,814.34 | 2,451,691 | 191 | 3 | 20 | 0 | 京城 | ||
忠清北道 | 7,418.38 | 959,490 | 129 | 0 | 10 | 0 | 清州 | ||
忠清南道 | 8,106.48 | 1,526,825 | 188 | 1 | 14 | 0 | 大田 | ||
全羅北道 | 8,553.27 | 1,607,236 | 188 | 2 | 14 | 0 | 全州 | ||
全羅南道 | 13,887.37 | 2,508,346 | 181 | 2 | 21 | 1 | 光州 | ||
慶尚北道 | 18,988.82 | 2,563,251 | 135 | 1 | 22 | 1 | 大邱 | ||
慶尚南道 | 12,304.58 | 2,248,228 | 183 | 3 | 19 | 0 | 釜山 | ||
黃海道 | 16,737.66 | 1,674,214 | 100 | 1 | 17 | 0 | 海州 | ||
平安南道 | 14,925.28 | 1,469,631 | 98 | 2 | 14 | 0 | 平壤 | ||
平安北道 | 28,444.50 | 1,710,352 | 60 | 1 | 19 | 0 | 新義州 | ||
江原道 | 26,263.12 | 1,605,274 | 61 | 1 | 21 | 0 | 春川 | ||
咸鏡南道 | 31,978.47 | 1,721,676 | 54 | 2 | 16 | 0 | 咸興 | ||
咸鏡北道 | 20,346.77 | 852,824 | 42 | 3 | 11 | 0 | 清津 | ||
朝鮮 | 220,769.04 | 22,899,038 | 104 | 22 | 218 | 2 | 京城 |
府、郡、島
府
府相當於日本內地的市,長官稱府尹。1913年(大正2年)10月30日制令第7號《府制》公布,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施行,設府為地方公共團體[16]。
引入府制時的12府:
名稱 | 府徽 | 所屬道 |
---|---|---|
京城府 | 京畿道 | |
仁川府 | 京畿道 | |
群山府 | 全羅北道 | |
木浦府 | 全羅南道 | |
大邱府 | 慶尚北道 | |
釜山府 | 慶尚南道 | |
馬山府 | 慶尚南道 | |
平壤府 | 平安南道 | |
鎮南浦府 | 平安南道 | |
新義州府 | 平安北道 | |
元山府 | 江原道 | |
清津府 | 咸鏡北道 |
後來施行府制的都市:
名稱 | 府徽 | 所屬道 | 設府時間 |
---|---|---|---|
開城府 | 京畿道 | 1930年(昭和5年) | |
咸興府 | 咸鏡南道 | 1930年(昭和5年) | |
大田府 | 忠清南道 | 1935年(昭和10年) | |
光州府 | 全羅南道 | 1935年(昭和10年) | |
全州府 | 全羅北道 | 1935年(昭和10年) | |
羅津府 | 咸鏡北道 | 1936年(昭和11年) | |
海州府 | 黃海道 | 1938年(昭和13年) | |
晉州府 | 慶尚南道 | 1939年(昭和14年) | |
城津府 | 咸鏡北道 | 1941年(昭和16年) | |
興南府 | 咸鏡南道 | 1944年(昭和19年) |
面、邑
面相當於日本內地的村,長官稱面長[7]。1917年(大正6年)10月面制施行,設面為地方公共團體。1930年(昭和5年)12月制令第12號大改正後成為邑面制,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施行[12]。
邑相當於日本內地的町,長官稱邑長[7]。應邑面制施行,1931年(昭和6年)4月新設邑[12],當年有49邑[17]。
1930年(昭和5年)邑面制施行時,邑面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邑會是邑的決議機關,面協議會是面的諮詢機關,由制限選舉選出議員[8]。
參考文獻
- . 维基文库. 1910-08-22. 1910-08-29 (日語).
- . 维基文库. 1910-08-29 (日語).
- . . 1910-08-29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 . kotobank (日语).
- . kotobank (日语).
-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编). . . Keijo: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1930: 54 (英语).
-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编). . Keijo: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1932: 9-10 (英语).
-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32-12-03.
- . 朝鮮王朝實錄. 國史編纂委員會. 1896-08-04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 . . 1910-09-30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 . . 1919-08-19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30-12-02.
- .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 . 每日新報 (每日新報社). 1945-01-22.
- 朝鮮總督府 (编). (PDF). 京城: 朝鮮總督府. 193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5).
-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14-01-27.
- 朝鮮總督府 (编). . 朝鮮總督府.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