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大日本帝国於1910年(明治43年)8月22日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韩合并条约》,並於29日公布條約吞併韓國[1],同日將其改稱為朝鮮[2],並設朝鲜总督府以統治之[3],直至日本於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宣布接受要求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5]朝鮮日治時期(日帝強佔期)行政區劃為十三道制又分為、島[6],下一級為[7]。朝鮮總督府在朝鮮實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規模府郡面統廢合,並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8]

1914年(大正3年)朝鮮行政區劃
1945年(昭和20年)朝鮮行政區劃

歷史

1896年,朝鲜王朝公布《地方制度官制改正件》,將全國行政區劃由二十三府制改為十三道制,這13個道分別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黃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江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各道行政首長為觀察使[9]

1910年(明治43年),日韓合併,朝鮮總督府成立,同年敕令第357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全朝鮮分為13個道,數目及名稱與日韓合併前相同,各道行政首長為敕任的長官[10]。1919年(大正8年)敕令第391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將長官改稱知事[11]。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制令第15號《道制》公布,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施行,新設道為地方公共團體。設道評議會(三分之二由制限選舉選出,三分之一由道知事任命),引入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8]

朝鮮總督府成立時,朝鮮的13個道分為12個府與317個郡,這些府郡又分為4322個面[7]。1914年(大正3年)3月,朝鮮總督府實行府郡面統廢合,府仍有12個,郡減至220個,面減至2491個[7]。1930年(昭和5年)新設邑[12]。截至1944年(昭和19年)6月,朝鮮分13道、21府218郡2島、122邑2202面[13]。1944年(昭和19年)12月,增設興南府[14]

本章節列表的面積、人口、人口密度以朝鮮總督府《昭和十年朝鮮國勢調查報告》(1935年)為準,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保留小數點後2位),人口單位為人,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保留整數)[15];府、郡、島數與地圖為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時的狀況。

名稱 面積 人口 人口密度 首府 道廳舍圖片 地圖
京畿道 12,814.34 2,451,691 191 3 20 0 京城
忠清北道 7,418.38 959,490 129 0 10 0 清州
忠清南道 8,106.48 1,526,825 188 1 14 0 大田
全羅北道 8,553.27 1,607,236 188 2 14 0 全州
全羅南道 13,887.37 2,508,346 181 2 21 1 光州
慶尚北道 18,988.82 2,563,251 135 1 22 1 大邱
慶尚南道 12,304.58 2,248,228 183 3 19 0 釜山
黃海道 16,737.66 1,674,214 100 1 17 0 海州
平安南道 14,925.28 1,469,631 98 2 14 0 平壤
平安北道 28,444.50 1,710,352 60 1 19 0 新義州
江原道 26,263.12 1,605,274 61 1 21 0 春川
咸鏡南道 31,978.47 1,721,676 54 2 16 0 咸興
咸鏡北道 20,346.77 852,824 42 3 11 0 清津
朝鮮 220,769.04 22,899,038 104 22 218 2 京城

府、郡、島

相當於日本內地,長官稱府尹。1913年(大正2年)10月30日制令第7號《府制》公布,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施行,設府為地方公共團體[16]

引入府制時的12府:

名稱 府徽 所屬道
京城府 京畿道
仁川府 京畿道
群山府 全羅北道
木浦府 全羅南道
大邱府 慶尚北道
釜山府 慶尚南道
馬山府 慶尚南道
平壤府 平安南道
鎮南浦府 平安南道
新義州府 平安北道
元山府 江原道
清津府 咸鏡北道

後來施行府制的都市:

名稱 府徽 所屬道 設府時間
開城府 京畿道 1930年(昭和5年)
咸興府 咸鏡南道 1930年(昭和5年)
大田府 忠清南道 1935年(昭和10年)
光州府 全羅南道 1935年(昭和10年)
全州府 全羅北道 1935年(昭和10年)
羅津府 咸鏡北道 1936年(昭和11年)
海州府 黃海道 1938年(昭和13年)
晉州府 慶尚南道 1939年(昭和14年)
城津府 咸鏡北道 1941年(昭和16年)
興南府 咸鏡南道 1944年(昭和19年)

郡、島

的長官稱郡守[7]

1915年(大正4年)5月敕令第66號《地方官官制中改正》設島,長官稱島司。島司兼任警察署長,有發「島令」的權力。島制廢濟州郡與鬱陵郡,置濟州島鬱陵島[7]

面、邑

相當於日本內地的,長官稱面長[7]。1917年(大正6年)10月面制施行,設面為地方公共團體。1930年(昭和5年)12月制令第12號大改正後成為邑面制,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施行[12]

相當於日本內地的,長官稱邑長[7]。應邑面制施行,1931年(昭和6年)4月新設邑[12],當年有49邑[17]

1930年(昭和5年)邑面制施行時,邑面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邑會是邑的決議機關,面協議會是面的諮詢機關,由制限選舉選出議員[8]

參考文獻

  1.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10-08-22. 1910-08-29 (日語).
  2.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910-08-29 (日語).
  3. . . 1910-08-29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4. . kotobank (日语).
  5. . kotobank (日语).
  6.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编). . . Keijo: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1930: 54 (英语).
  7.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编). . Keijo: Government General of Chosen. 1932: 9-10 (英语).
  8.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32-12-03.
  9. . 朝鮮王朝實錄. 國史編纂委員會. 1896-08-04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10. . . 1910-09-30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11. . . 1919-08-19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日语).
  12.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30-12-02.
  13. .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14. . 每日新報 (每日新報社). 1945-01-22.
  15. 朝鮮總督府 (编). (PDF). 京城: 朝鮮總督府. 193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5).
  16. . 每日申報 (每日申報社). 1914-01-27.
  17. 朝鮮總督府 (编). . 朝鮮總督府. [2021-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