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西甯

朱西甯(1927年6月16日—1998年3月22日)臺灣作家,原名朱青海,籍貫中國大陸山東省臨朐縣,生於江蘇宿遷縣[1]

朱西甯
原文名稱
出生(1927-06-16)1927年6月16日
 中華民國江蘇省宿遷縣
逝世1998年3月22日(1998歲—03—22)(70歲)
文學運動1950年代反共文學、懷鄉文學
代表作破曉時分
《八二三注》(1980)
配偶劉慕沙
兒女
受影響於
施影響於

朱西甯生於1926年。朱西甯〈政工幹部學校學員畢業證書〉上寫明其出生日期為「拾陸年陸月拾陸日」,亦即1927年生。但經由其妻劉慕沙確認為1926年丙寅年生。[2]1927此年份雖不正確,但1926年6月16日若為農曆生日,則1926年7月25日國曆生日,符合其女朱天文所言,朱西甯是獅子座。[3]

生平

朱西甯祖父為清朝讀書人,在接觸基督教後,舉家受洗,並成為傳教士。在對日抗戰期間,其家族為參與游擊隊,進行地下抗日活動,加入幫會,但也因此被逐出教會。朱西甯受家庭影響,自幼為基督徒,青少年適逢抗戰時期,投筆從戎,1949年,應孫立人將軍招募,報考陸軍官校入伍生教導總隊,隨軍隊來到台灣,以上等兵身份開始在軍中發展。1952年出版反共小說《大火炬之歌》。1959年,舉家搬回台北,開始其寫作高峰期。1965年朱西甯獲得中國文藝協會頒贈的中國文藝獎章小說獎,與段彩華司馬中原同為當時軍中作家的代表。

1972年,以陸軍上校軍階退伍,專事寫作。

朱西甯自中學開始,就是張愛玲的崇拜者。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小說部時,選入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和《五四遺事》,並將她列為小說第一。他與張愛玲長期通信,以朋友相交。1974年,為寫作《張愛玲傳》,帶著全家拜訪在台灣講學的張愛玲前夫胡蘭成。他安排胡蘭成住到其景美家的隔壁,來往密切。並成立三三書坊,自費幫胡蘭成出版著作。1975年,胡蘭成因為在汪精衛政府工作的往事,被指為漢奸,喪失在中國文化大學的教職。朱西甯邀請他住到自家家中,邀請藝文界的朋友,讓他在家中講授易經。1976年,胡蘭成離開台灣回到日本之後,兩家仍然來往密切。但朱西甯與張愛玲的友情,也因為朱西甯親近胡蘭成,而被張愛玲斷交[4]

1977年,在仙人掌月刊上發表文章,討論台灣鄉土文學。朱西甯雖認同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努力,但質疑受到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鄉土文學過於偏狹。這些爭論隨後發展為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為臺灣重要的軍旅作家,一生寫作不斷,題材廣泛,在長達半世紀的寫作生涯中完整的見證了臺灣文學的發展。

家庭

其妻劉慕沙日本文學翻譯名家,育有三女: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均在文學上有成,其中朱天文、朱天心亦為臺灣重要當代作家,朱氏一家在臺灣文壇有相當地位。

作品

朱西甯作品題材廣泛,手法多變,長於描寫百姓生活,如早期作品《八二三注》(1980)生動描寫了八二三砲戰,包括了當時政局、軍隊、戰地以及百姓的生活。亦有實驗性質的作品,朱天文曾論1969年的短篇作品〈現在幾點鐘〉:「今日重讀,我非常驚訝於它的現代感,我簡直不記得父親也有這樣敏銳逼近當代的時候!用差不多四萬字篇幅寫一個房間裡的一對男女,那種調調,年輕人的,六○年代的,無聊又揮霍,把無聊寫到讀起來津津有味的境地,父親真是離他起步之初多麼遙遠了。」[5] 代表作有《鐵漿》、《八二三注》(1980)、《破曉時分》,而遺世作品《華太平家傳》(2002),達五十萬餘言,七度易稿,至死未休,可見其嚴謹的寫作態度。

小說

    • 七對怨偶
    • 八二三注
    • 大火炬的愛
    • 牛郎星宿
    • 朱西甯小說精品 ISBN 957-9549-39-7
    • 朱西甯自選集
    • 冶金者
    • 旱魃 ISBN 957-32-1097-5
    • 奔向太陽
    • 非禮記
    • 春城無處不飛花
    • 春風不相識
    • 海燕
    • 狼 ISBN 957-32-2133-0
    • 破曉時分 ISBN 957-32-2135-7
    • 茶鄉
    • 將軍令
    • 將軍與我
    • 現在幾點鐘
    • 第一號隧道
    • 畫夢記 ISBN 957-9528-21-7
    • 華太平家傳 ISBN 957-522-368-3
    • 黃粱夢
    • 新墳
    • 貓 ISBN 957-9528-23-3
    • 獵狐記
    • 鐵漿

合集

    • 可以饒恕,但不可以忘記
    • 月到天心處

散文

    • 林森傳
    • 日月長新花長生
    • 多少煙塵
    • 朱西甯隨筆
    • 曲理篇
    • 微言篇

其他

    • 中國當代十大小說家選集

評價

夏志清提過:「朱西甯亦是台灣的一個文化界奇人,因為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這樣,把基督教義及中國傳統兩者都看得這般認真。」[6]

參考文獻

  1. . [202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1).
  2. (PDF). [2022-12-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11).
  3. . [202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1).
  4. 雨嘉. . 華夏經緯網. 中國青年報. 2011-03-01 [2016-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5. 馬森主編《朱西甯小說精品》(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
  6. 夏志清著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聯合文叢 page 23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