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

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2003年10月20日),生于天津美国籍华裔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

李景均
出生1912年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2003年 编辑维基数据
就讀學校
職業数学家生物学家統計師遗传学家 编辑维基数据
僱主

生平

1925年,李景均进入天津新学书院学习,1932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修农艺,并开始学习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田间试验设计分析等课程,1936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李景均在北平燕京大学试验农场工作一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景均于8月离开农场前往天津,由塘沽乘海轮转道上海美国,后进入康乃尔大学攻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研修解析几何、概率论和统计学等。1941年10月回国,先后在广西农学院和迁至成都的金陵大学农学院任教。1946年至北京大学任教,并任农学系主任兼农业试验场场长。1949年北平易幟後,李景均于1949年1月向北京市新任市长叶剑英表示要为新中国科教事业贡献力量。9月,北大、清华、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在党总支书记兼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主持下,学校效法苏联李森科1948年消灭摩尔根学派的做法,停止他主讲的三门课程,乐天宇指責这些课程是“资产阶级的”、“为马尔萨斯人口论服务的”、“唯心的”、“反动的”、“伪科学”,“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不久,李景均间接地接到一个要他辞去系主任的消息,他第二天就辞职。1950年3月,中国遗传学界受苏联米丘林学说”和拉马克主义的支持者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的影响掀起政治运动,李景均离开中国大陆,途经香港回到美国。[1][2][3]

1951年,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马勒和美国著名医学家托马斯·培伦博士推荐,李景均进入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教,1954年升任教授,直至1982年退休。李景均于1960年被选为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主席。1962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四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頭銜[4]。1969年至1975年担任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主任,还曾被选为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的主办方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研究员[5]。1982年正式退休后,李景均依然发表了25篇论文,并坚持上班至2003年去世前几个月[6]

学术贡献

李景均是世界著名的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其1948年在中国写成的著作《群体遗传学导论》(First Course in Population Genetics),1950年代先后在美国、苏联等国出版,被视为世界第一本系统化描述群体遗传学的大学教科书,使他在国际遗传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李景均在匹兹堡大学任教期间被视为该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创始人,并被诺贝尔奖得主马勒称为遗传学界的领军人物[7]。李景均也与谈家桢等被并称为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曾为中国的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景均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临床试验的“随机”与“双盲”是两个基本原则。1950年代中期,美国东部25家退伍军人医院合作进行一个大型癌症临床试验,用以搞清几种癌症化疗药物在白血病上的疗效。李景均被任命为该团体的生物统计学家。他提出要随机化分配病人,并遵循双盲原则,遭到强烈反对。他坚持己见,毫不让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理解了这两个原则的原理之后,支持李景均,并威胁如果不采用李景均的方法,他们将不提供资助。现在,这两个原则已被普遍接受。

参考文献

  1. 叶笃庄. . 《炎黄春秋》. 1997年, (7期): 35–41頁.
  2. 郭孫偉. . 《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 第5卷 (第4期): 68–89页 [202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1)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3. Zhi Xia, Juan Tian, Xiaoling Wang, Huanming Yang. . Protein & Cell. June 2019, 10 (6): 389–392. doi:10.1007/s13238-018-0583-y.
  4. 李景均 逝世院士一覽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中央研究院
  5. CURRICULUM VITAE of C.C. L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6. C.C. Li Information Hu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7. Clara & C.C. Li establish GSPH endow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times.pitt, March 7, 20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