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綿豐洋行
彰化綿豐洋行,為彰化市的街物建築,在日治時期為綿豐洋行,開設者為杜錫圭在戰後擔任彰化市在縣轄市時期的第一、二任民選市長。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新修通過後,有民眾提報為文化資產,並由彰化縣文化局列冊追蹤;2017年1月14被楊姓所有權人無預警拆除,文化局緊急啟動暫定古蹟,並開罰所有權人200萬元。事後由文資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參酌台北市萬華區青雲閣案例,將現有遺構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並要求建商須將綿豐洋行「蓋回來」。所有權人不服提起訴願,經文化部作成訴願駁回決定,所有權人提起行政訴訟。2019年8月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登錄歷史建築公告處分,縣府提起上訴。10月17日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撤銷彰化綿豐洋行的彰化縣歷史建築公告,以主構件已滅失,無建築物形體存在,後續恢復原狀困難重重,回復原狀後是否仍有其歷史建築價值,仍有疑義,裁定上訴駁回。判決一確定,所有權人火速雇工清除磚瓦碎塊、現址目前已整平。[1][2][3]
彰化綿豐洋行 | |
---|---|
彰化綿豐洋行拆除前樣貌 | |
別名 | 杜錫圭故居 |
概要 | |
用途 | 商店 |
地點 | 彰化縣彰化市民生路375巷3號 |
24.084238°N 120.542068°E | |
兴建期 | 日治時期 |
沿革
彰化綿豐洋行在當時位於彰化市北門外31番地,主要販售各種油品和保險,包括機油、重油、燈油、工業用潤滑油和運動靴、電扇等民生日用品,以及作為日本生命保險、扶桑海上火災保險代理店和三菱商事特約商[4]。其店主為杜錫圭,在戰後曾擔任彰化市縣轄市時期的第一任(1951年)和第二任(1954年)民選彰化市市長。
此建築在2016年12月被提報為文化資產,由彰化縣文化局列冊追蹤,文化局須在六個月內辦理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且在任何工程進行前須知會文化局。其在2017年1月14日遭無預警拆除,在拆除工程進行至中途時,文化局在接獲民眾通知後,派員到場並啟動暫定古蹟的機制,而建築已在兩小時被夷為平地[5]。文化局在事後開罰土地所有權人200萬,所有權人因此提出行政訴訟,但一、二審都是文化局勝訴。其在2018年仍被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而未來新築建築的門面應仿綿豐洋行的樣貌[6]。
2019年8月台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登錄歷史建築公告處分,縣府提起上訴,10月17日最高行政法院以主構件已滅失,無建築物形體存在,後續恢復原狀困難重重,回復原狀後是否仍有其歷史建築價值,仍有疑義,裁定上訴駁回,全案判決確定。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撤銷彰化縣歷史建築公告處分的判決一確定,所有權人火速雇工清除磚瓦碎塊、現址目前已整平,也圍起鐵皮圍籬變成空地,宣告近九十年的老屋就此消失於彰化市。[2]
建築特色
彰化綿豐洋行的空間配置為前店後屋,其外牆為黃褐色十三溝面磚與洗石子,正立面為三開間兩層樓的格局,中央設有陽台,兩側二樓各開三條長窗[7]。
相關條目
同為彰化市遭半拆的文化資產:
爭議
有「彰化紅樓」之稱的首任民選彰化市長杜錫圭故居,前年10月被列為暫定古蹟,列冊追蹤,不料得手建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將「古蹟」拆除,文化局「亡羊補牢」將地主楊耀聰及建商郭進安依違反文化資產保存法送辦,彰化地檢署今天偵查終結,檢察官認定,楊、郭兩人在客觀上並無證據顯示其知建物已列為「暫定古蹟」,因此予以不起訴處分。
不起訴書指出,坐落於彰化市三民段的「杜錫圭故居」建於民國19年,105年11月12日故居所有權人楊耀聰將其賣給郭進安經營的建設公司,12月12日文化局受理民眾提報將該建物列為文化資產,12月20日經文資審議委員會現勘後,認定「具有文資潛力」,決議「列冊追蹤」,2天後縣府啟動「暫定古蹟處理小組現勘程序」,經現勘決議「不逕列暫定古蹟」,維持「列冊追蹤」決議。
106年1月14日,建設公司派挖土機將建物拆除,文化局人員獲報趕抵現場,發現「情況緊急」,向現場施工人員表明該建物已列冊追蹤,並急尋楊耀聰本人,惟楊並未接獲電話,其太太也未清楚傳達「該建物已列為暫定古蹟」,到現場時,建物已被拆得差不多。楊耀聰並拿自己手機的通話紀錄,向檢察官證明自己並未收到文化局的通知電話。
建商郭進安向檢察官表示,他與楊完成房地買賣,就委託地政事務所鑑界,鑑界必須拆屋,為了確認是否為古蹟,他有詢問縣府,結果縣府105年12月26日回文「建物不是古蹟也非暫定古蹟」,他才敢僱工拆除。
檢察官表示,該件並無積極證據證明楊、郭兩人主觀上知悉杜錫圭故居係屬「暫定古蹟」之事實,因為予以不起訴處分。
- 彰化楊全故居
- 東門吳汝祥四連棟街屋
- 彰化振豐源商行(大新商社、吳蘅秋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