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梓
生平
有至性,数岁父卒,事母张氏以孝闻。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順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1],授河南信阳知州,約己愛民,禁羡耗,息爭訟,虛公訊獄,務得其情,案牍不假吏手,娓娓千言,堂上立就。著有《申陽末議》。初莅政,據案審决,監司洪某意輕之,易服入觀於旁,閽者密以告,斷聽自若不少動。洪由是奇其才,凡疑獄悉委鞫焉。歲旱,步禱跪暴烈日中,雨立至,謂未霑足,跪如故,洪某冒雨至,掖之起。又勸農桑,宣六諭,課士文藝,多所造就。察廉奏最,擢禮部祠祭司員外郎,攝儀制司篆。無何,神宗、光宗相繼崩,大禮叠至,若梓擘畫精詳,而其議改元,尤有卓識。當光宗初立也,議以明年為泰昌,及光宗又崩,閣臣九卿皆難之,若梓進曰:是未可以成例拘也,一年三君,前代所無者,以明年為泰昌則無以處今上,然遂以明年為天啓,則無以存先帝,皆不可,請自今即改為泰昌元年,明年春正則為今上紀元。既存先帝之元,又尊今上之統,庶於情理為惬。於是閣臣九卿皆是其議,草奏以聞。先是光宗即位,京營及邊軍皆有賞,獨不及通州五衛,若梓力請得邀賞如例云[2][3]。二年十月持节册封沈府稷山王朱效钛并妃李氏。
家族
曾祖杨景芳,先世以扈從自淮安徙居通州,居城南藁村,力農,家颇富饒。常见一贫士觅食村中,询知避難,留歸三載而去。後士登第来谢,及为府尹,数馈遗相延,景芳卒不诣其署,高洁如此。景芳子杨锡,號南軒,有隐德,善教子,生三子:惟清、惟洪、惟治。
从父杨惟清,字子廉,號明野,万历元年癸酉举人,知山西太谷县,有子八人,以次子杨若桐令睢寧縣,赠如其官。孫楊士炌、楊士烒俱進士。
父杨惟洪,字子宽,號襟野,万历十年壬午举人,早卒,以子若梓贵,赠礼部员外郎。
从父杨惟治,字子理,號同野,万历二十年壬辰進士,历官南阳知县、刑部主事、郎中、河南参政、陕西按察使,崇祯辛未卒,年七十四。第三子楊若橋,亦進士,由行人迁河南道御史,孫杨正中。
参考文献
- 光緒《【直隸省】通州志·卷七·選舉志》:(萬曆)三十四年丙午科(舉人) 楊若梓 見進士……四十一年癸丑科(進士) 楊若梓 詳人物志鄉賢
- 《通州志》
- 《畿輔通志》:「楊若梓字原育,通州人。萬曆癸丑進士。筮仕河南信陽州知州,擢禮部員外郎。神宗崩,光宗立,議以明年為泰昌元年。未幾,光宗又崩,熹宗立,閣臣與九卿皆難之。若梓曰:『改元大典,難拘成例。愚議自今日始,即稱泰昌元年,明年春正為今上紀元。既可以存先帝之元,亦所以尊今上之統』。」閣臣九卿是之。吏部尚書趙南星方欲調為銓司,忽遘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