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禪寺觀音禪堂
東和禪寺觀音禪堂,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東門里、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旁的觀音寺,建於1914年,為曹洞宗兩大本山臺灣別院的殘餘建築,列為市定古蹟。
東和禪寺觀音禪堂 | |
---|---|
位置 |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21之33號 |
建成时间 | 1914年 |
官方名称 | 觀音禪堂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
评定时间 | 2019年5月8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歷史沿革
1914年重建曹洞宗兩大本山臺灣別院本堂時,台灣僧侶孫心源於大殿右側興建專供臺灣人禮佛的觀音禪堂[1]。依碑所載,捐建者以辜顯榮為首,他捐金額達日幣百圓[2]。
禪堂格局為三合院建築,建材有紅色磚牆、黑瓦屋頂、石磚地板等[1]。山門與內部藻井皆有久我竜胆與五七桐的家紋、寺紋[2]。結構為台灣抬樑式(柱少、樑粗)、穿斗式(柱多、樑細)典型的混合[1]。當時為吸引臺灣本地信徒,除禪堂特建成閩式建築外,甚至在門口擺設了中國的石獅[3]。
1947年,心源和尚任開山住持,完成寺廟登記有案,取名為「東和禪寺」[1]。寺方在泰北中學占有一席董事,並設立禪寺開山祖師的獎學金[4]。
1957年,源靈和尚主持法會不久,三尊日治時期就有的銅鑄佛像遭竊,直到2009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由震旦行董事長陳永泰購回安奉[5]。
1990年8月27日下午,東和禪寺準備普渡祭典時,後殿起火全毀[6];兩年後報導,東和禪寺年久失修,屋頂已破大洞,可清楚地看見裡面的鋼筋[7]。該年,李乾朗在以「穿過東門的歷史建築——找回失落的東門町」為題演講中,建議政府把東和禪寺、臺北府城東門、黃氏節孝坊等九個地方,作為東門町文化指標[8]。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在旁興建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後,原本和寺廟一體的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鐘樓被一分為二,周遭環境不佳,引起臺北市議員厲耿桂芳在2000年8月30日對市府民政局、文化局表達不滿,要求應落實文化資產的重視[9]。2002年3月21日,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會勘,對周圍景觀重建範圍進行確認,計畫是透過地表鋪面將鐘樓與在後面的東和禪寺串聯在一起[10]。由設計師詹益中負責規畫,拆除部分圍牆以加強景深,在禪寺庭園裡種上竹子,設置水池和座椅,大殿、拜殿和兩側廂房裝上照明燈光[11]。
2013年2月初,台北市政府市政會議審議通過,指定觀音禪堂為市定古蹟[12]。
參考資料
- 石文南. . 中國時報. 2011-12-24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中文(臺灣)).
- 塵霜. . 人間福報. 2018-08-23 [202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中文(臺灣)).
- 徐宗懋. . 人間福報. 2016-07-01 [2021-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中文(臺灣)).
- 鄭如意. . 中國時報. 2000-07-31 (中文(臺灣)).
- 陳志豪、許韶芹. . 聯合報. 2009-03-10 (中文(臺灣)).
- 鍾沛東. . 聯合報. 1990-08-28 (中文(臺灣)).
- 辛漸. . 聯合報. 1992-05-30 (中文(臺灣)).
- 邱婷. . 民生報. 1992-10-28 (中文(臺灣)).
- 王超群. . 中國時報. 2000-08-31 (中文(臺灣)).
- 陳盈珊. . 中國時報. 2002-03-22 (中文(臺灣)).
- 施靜茹. . 聯合報. 2002-11-08 (中文(臺灣)).
- 陳惠惠. . 聯合報. 2013-02-0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