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碧軒寺

東山碧軒寺,為台灣佛教寺廟,位於臺南市東山區,主祀觀音佛祖正二媽,以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東山迎佛祖聞名,與火山碧雲寺同源。

東山碧軒寺
基本
位置 臺灣臺南市東山區東山里東山218號
主神觀世音菩薩
例祭農曆二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誕辰
農曆正月初十東山迎佛祖
廟格東山公廟
建筑详情
本殿構造重檐歇山式
建立时间清治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地圖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位置臺南市
官方名称財團法人火山碧雲寺
東山碧軒寺
類型登錄等級:重要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评定时间2011年8月25日
詳細登錄資料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位置臺南市
官方名称東山碧軒寺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评定时间2009年1月15日
詳細登錄資料
「碧雲傳香」匾額
供奉的諸位神祇

歷史

寺中供奉觀世音菩薩,其開基觀音神像(正二媽)為火山碧雲寺應祥禪師自中國福建泉州開元寺攜奉渡臺,亦屬於火山碧雲寺之開基佛祖。

道光12年(1832年)10月,「店仔口」(現今白河)人張丙,因官府禁糶憤事,於今白河區附近襲殺臺灣知府吳志恆、嘉義知縣邵用之,後又率眾圍攻嘉義城,兵亂一時,地方動盪不安,位於臺南市白河區的火山碧雲寺因此戰役遭焚燬,寺院因而殘破不堪。

清道光24年(1844年),番社鄉村莊民眾不忍奉祀於碧雲寺的正二媽觀音佛祖,無處安置祭祀,便合議迎請下山至番社街搭建簡易草庵供奉。該年5月,嘉義縣營參府洪志高,發動東山區十六里和鄰近白河區四里等境內民眾募捐,創建東山碧軒寺[1][2]

日治昭和13年(1938年),小林躋造發表推行皇民化運動,除神佛毀廟宇,該寺彫刻建物被拆毀被日軍利用作馬草倉庫。

東山居民於每年農曆12月23日恭送佛祖上山,返回火山碧雲寺過年,俟過年後的1月10日,再舉行返駕大典。入廟後,正二媽隨即展開東山市區的祈安遶境,並自農曆2月初二至初十輪巡「十八重溪內」的香境,以及東山郊區、高雄的內外境,為東山區帶來骨牌式的信仰盛會[3][4]。本項民俗於民國100年(2011年)8月25日經中華民國文化部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其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理由如下[5]

  1. 活動橫跨常民歲時節慶中最重要的除夕及新年,宗教祭儀與歲時節慶結合,迎佛祖暨遶境沿線,民眾皆設案祭拜。
  2. 各村庄信徒自組宋江陣、金獅陣等陣頭逐一接香,護送神明下山,具藝能特色。
  3. 其民俗保有「三換」:「換香」、「換花」、「換轎」為當地所獨有,並沿山以徒步方式恭迎神明回駕,具有地方特色[6]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是臺南市東山白河山區每年春節前後民俗廟會。主要供奉神明為觀世音菩薩,其開基觀音神像為「正二媽」,亦屬於火山碧雲寺之開基佛祖。於農曆12月23日由東山居民送佛祖至火山碧雲寺過年,待農曆1月10日辦理迎回東山碧軒寺的回駕大典,其民俗特色為維持傳統循古香路以徒步方式迎神明回駕。

祭儀活動

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於每年農曆12月23日以徒步方式沿山路而上,護送正二媽回鑾至火山碧雲寺過年,至農曆正月初九、初十再舉行回駕大典,信徒循古香路恭迎正二媽回東山碧軒寺奉祀,祭典內容包含送駕、回駕、入廟、遶境、出巡十八重溪內等儀式。[7]

参考文献

  1.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3. ISBN 978-986-03-7144-4.
  2. . [201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3. . Yahoo新聞.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4. 陳, 學寬. . 南榮科技大學工程科技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2016-06-23.
  5. .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6).
  6. . [201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5).
  7. . 台南意向.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9).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東山碧軒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