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島

東沙島南海東沙群島的主島,面积1.8平方公里,是南海数百个岛礁中最大的岛屿之一。由中華民國管轄。因为岛屿形状如牙,俗名月牙岛,但因位居珠江口“南澳”之外,所以在清朝《海國聞見錄》中称为“南澳气”[1],又名大东沙。有清朝渔民建造的渔村和庙宇,如大王庙,毁后重建並增祀媽祖。岛上曾有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便利海上航行。

東沙島
Pratas Island, Tungsha Island, Dongsha Island
主權岛屿
太空人拍攝的東沙島
地理

東沙島位置圖
位置南海
坐标20.703572°N 116.7275384°E / 20.703572; 116.7275384
群岛東沙群島
面积1.8平方(0.69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7.8米(25.6英尺)
实际管理方
 中華民國
直轄市高雄市旗津區中兴里
主權聲索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

歷史

1858年英國繪製的東沙島地圖
  • 晉朝裴渊广州记》云:“珊瑚洲在县(今东莞)南五百里。昔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
  • 康熙年間有高涼鎮總兵陳倫烱著《海國聞見錄》中有東沙島之圖
  • 1851年,英國列那狐號蒸汽炮船在此觸礁[2],港英當局因此曾計畫在此島建立燈塔。1858年,英國撒拉森人號風帆炮船首次繪製本島詳細地圖出版[3]
  • 1878年,英国水文地理学家亚历山大·乔治·芬德利英語:)出版《印度群岛、中国和日本航海指南》(A Directory for the Navigation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China, and Japan),其中有记载:
  • 1907年8月,日商西澤吉治聚眾佔領東沙,插旗改名為“西泽岛”,在島上修築碼頭、鐵軌等建物,目的在開採磷酸礦物、海人草、魚介貝類及海龜等水產資源,興建木造房屋20餘座,建海水淡化廠一間和水池供蓄及養龜,設電話線及吸水管路等設備。[5]
  • 1908年,英國欲在島上建置燈塔,所生之歸屬問題迫使清廷正視東沙島為日人所佔。[5]
  • 1909年李準出巡外海至東沙島,發現日人已占據之。李準回廣東後請示兩廣總督張人駿,電告外務部,與日人交涉,日公使要求二百年以前之圖為證據。中方發現了1901年出版的《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後廣東按察使王秉恩又提出《海國聞見錄》,日本外務部始歸還清朝。清廷償還日商西澤16萬銀元的開發費用,扣抵3萬元補償漁民損失,實付13萬元,並簽訂《交還東沙島條款》。廣東海軍人員于10月正式收回東沙島。11月19日,廣東省府蔡康,在東沙島舉行立碑、升旗儀式,重申主權。行政上归屬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碣石鎮[5][6][7]
  • 民国以后,广东省政府负责东沙岛的招商开发。防务由海军负责。1925年,海军少将许继祥呈准建设气象台。“中华国海军纪念碑”亦为许继祥所立[8]:48
  • 二戰時為日本軍事管制。期間由日本佔領,並興建小型機場和海軍罐頭工廠。有作者根据昭和14年(1939年)3月30日台灣總督府令第31號和台灣總督府告示第122號认为,东沙岛在1939年3月劃歸高雄州高雄市管轄的说法不实[5]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华民国政府收回主权,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管轄南海諸島,劃歸廣東省管轄[5]
  • 1946年9月12日,中华民国政府派遣海军军舰收回,重新竖立国碑,历经五十余年之建设及整备,成为中華民國捍卫南疆最重要的堡垒。
  • 1949年初,劃歸海南特別行政區管轄[5],由中华民国海军代管,设立“海军东沙管理处”。1956年间,管理处改编为“东沙守备区”[8]:48。9月,内政部提出“南海群岛管理局设置办法(草案)”,将东沙岛等南海四群岛屿及附属岛屿与其领海全部置于“南海群岛管理局”之下。东沙岛成立东沙乡,从北至南,分设自由村、平等村、博爱村[8]:49
  • 1979年7月,与南沙群島劃歸高雄市[5]
  • 1999年11月,国军海巡部接管东沙岛。2000年,海巡部改为行政院海巡署海岸巡防总局[8]:49
  • 岛上有清朝渔民建造的渔村和庙宇,如大王庙,毁后重建並增祀媽祖。岛上曾有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便利海上航行。中華民國海軍功勳艦中海艦曾負責運送補給品到東沙島[9][8]:137。2021年,為了增強整體防務,海巡署將更新島上雷達系統。[10][11]
  • 民用航空方面,东沙岛处于香港管控的飞行情报区内。2020年时,由立榮航空在每週四,以军包机方式載運海巡署國防部人員往返東沙島。10月5日,该班军包机首次因香港航管要求返航

景觀

  • 东沙大王庙:1948年冬季,关公像随独木舟漂流而来,由驻守的中華民國國軍建庙奉祀,後又增祀媽祖等神尊。
  • 东沙岛地籍测量纪念碑:1991年建成,由當時高雄市吴敦义市长题字。
  • 东沙图书馆:2005年时,藏书已超越20,000册。

参考文献

  1. 陳倫烱. 第1卷. 馬俊良重訂. 1793年: 99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2. William Blakeney. . 1902: 66 Internet Archive.
  3. . Biblioteca Digital Hispánica (BDH).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西班牙语).
  4. Alexander G. Findlay. 2nd. London: R.H. Laurie. 1878: 第606–607页.
  5. 林健華. . ETtoday新聞雲. 2020-12-04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8) (繁体中文).
  6. . 貴州廣播電視台.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7. . 中国南海研究院.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8. 湯熙勇, (PDF),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 2006年12月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19)
  9. 宋炯. . 《海軍軍官》季刊. Vol. 29 no. 3. 2010年8月: 94頁 [民國99年8月]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10. . 聯合報. 2021-11-02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11.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1-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