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宜誠
略歷
明治30年(1897年),在岐阜縣高野的永昌寺得度出家。大正4年(1915年),渡台,在台北臨濟護國禪寺駐在開教。決心長留台灣,勤學台語。大正8年(1919年),成為臨濟寺開山梅山玄秀之法嗣,任臨濟寺副住職。同年,拜命為大本山開教使。大正12年(1923年),得台灣總督府許可,由地方人士李榮等人寄付,在高雄創建龍泉寺,任首任住持,並擴大在南部的布教事業。
在社會事業方面,昭和2年(1927年),主導臨濟宗南部聯絡寺院齋堂,成立「佛教慈濟團」,舉行慈善托缽,受林迦等人支持。昭和4年(1929年),在高雄鹽埕町成立「佛教慈愛院」,期透過醫療傳播佛法。此外,也在轄下寺廟設立保育園,以教化兒童。戰後高屏地區的齋堂,設有幼稚園,即受此影響。[1]
戰後,引揚返日。1997年,東海宜誠之高徒東海亮道感念其曾在台灣布教的恩師,促成了「台灣三十三觀音靈場」的創設。
脚注
- 江燦騰,日治時期高雄佛教發展與東海宜誠,2003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