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宮聽政

兩宮聽政(1861年—1881年),是指在清朝後期的同治帝光绪帝時,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一起垂簾聽政的情況。咸豐帝駕崩時,遺命由顧命八大臣輔政。但慈安慈禧,連同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祺祥之變,將八大臣或殺或貶,由两宫太后訓政,並將祺祥年號廢除,次年改元同治,此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由慈禧獨掌大權。

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
東太后慈安與西太后慈禧發動祺祥之變後,兩宮訓政近二十年

概述

咸豐帝英法聯軍,率領妻小、臣工逃至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卻心力交瘁,咸豐辛酉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一病不起而駕崩,遺命由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端華之弟)、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贊襄政務大臣」,俗稱顧命八大臣,輔導年幼的獨子載淳登基執政,八大臣當中肅順鋒頭最健。但是八大臣與載淳的生母西太后慈禧嚴重不和,慈禧於是與咸豐帝正室東太后慈安合作,並要御史董元醇奏請由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但遭遇肅順嚴厲的反對。於是慈禧、慈安也聯合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軍機大臣文祥、大學士賈楨、兵部侍郎勝保等人合謀奪權。慈禧命肅順護送咸豐帝靈柩熱河行走,自己先到北京,卻是到北京召見奕訢等人,安排政變,肅順尚未入都,朝廷即下令拘捕了顧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賜死肃顺棄市,其餘被貶,廢除八大臣原擬年號「祺祥」,改為「同治」[註 1],史稱「祺祥之變」或「辛酉之變」。

机制

兩宮太后聽政時期

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等討論內外奏章,進呈兩宮太后閱覽,由議政王大臣擬旨,翌日,議政王大臣將草稿進呈,由兩太后審閱之後,分別蓋上由御賜之「御賞」[註 2]及「同道堂」[註 3]小璽作為標識 [1],然後以同治帝光緒帝的旨意頒布天下。由於日常事務慈安並不感興趣,不太關心,所以往往由慈禧獨攬;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慈禧仍會去徵求慈安的意見。慈安拥有高于慈禧的政治地位和决策权。

同治帝親政時期

同治帝親政後,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等討論內外奏章,進呈同治帝閱覽,由議政王大臣擬旨,翌日,議政王大臣將草稿進呈,由同治帝審閱之後,朱筆批示處理,並蓋上皇帝御璽頒布天下。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同治帝仍會去徵求兩宮太后的意見。

慈禧太后聽政時期

慈安太后病逝後,在光緒帝尚未親政前,聽政大權由慈禧獨攬。軍機大臣等討論內外奏章,進呈慈禧太后閱覽,由軍機大臣擬旨,翌日,軍機大臣將草稿進呈,由慈禧太后審閱之後,蓋上咸豐帝賜「同道堂」小璽作為標識,然後以光緒帝的旨意頒布天下。

光緒帝親政時期

光緒帝親政後,軍機大臣等討論內外奏章,進呈光緒帝閱覽,由軍機大臣擬旨,翌日,軍機大臣將草稿進呈,由光緒帝審閱之後,朱筆批示處理,並蓋上皇帝御璽頒布天下。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光緒帝仍會去徵求慈禧太后的意見。與同治帝親政時期不同的是,遇上官員任命權時,必需由慈禧太后定奪。

慈禧太后訓政時期

戊戌變法後,慈禧太后宣布訓政,軍機大臣等討論內外奏章,進呈慈禧太后閱覽,由軍機大臣擬旨,翌日,軍機大臣將草稿進呈,由慈禧太后審閱之後,再呈交光緒帝朱筆批示處理,並蓋上「皇帝御璽」頒布天下。訓政時期與慈禧太后聽政時期不同的是,由慈禧太后審閱聖旨草稿之後,不再蓋上咸豐帝賜的「同道堂」小璽頒布天下,而是將聖旨草稿呈交光緒帝朱筆批示,並蓋上皇帝御璽頒布。

文字註解

  1. 或稱暗喻「兩太后偕同皇帝治理天下」之意,因「同治」年號在滿文稱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為「共同」, 「Dasan」意為「政治」,直接翻譯成漢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稱同治年號是代表「兩宮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誤。因兩宮聽政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年號。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2. 咸豐帝赐给慈安太后。
  3. 咸豐帝赐给同治帝,但由慈禧太后監護。

参考文献

  • 《清穆宗實錄》
  •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孝欽顯皇后》
  • 《西太后》,俞炳坤,紫禁城出版社
  • 《原来慈禧》,张研,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1. 據《熱河密札》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