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頭之戰
枋頭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是桓溫第三次北伐的一場決定性戰役。
枋頭之戰 | |||||||
---|---|---|---|---|---|---|---|
桓溫北伐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東晉 |
前燕 前秦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桓溫 | 慕容垂、苟池、鄧羌 | ||||||
兵力 | |||||||
約50000人 | 5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約40000人 | 不詳 |
背景
太和四年四月庚戌日(369年5月22日),桓溫自姑孰(今安徽當塗縣)率軍五萬北伐,率水軍自清水進入黃河。前燕皇帝慕容暐以下邳王慕容厲為征討大都督抵抗桓溫,但於黃墟大敗。慕容暐再以樂安王慕容臧率軍抵禦,仍然無法取勝。燕將傅顏亦於林渚敗給晉軍前鋒鄧遐及朱序,晉軍士氣大振[1],而前燕只好遣使向前秦求援。
經過
七月,桓溫駐軍枋頭,當時前燕前兗州刺史孫元亦起兵響應桓溫,慕容暐及太傅慕容評見晉軍逼近而十分畏懼,打算逃奔和龍。而吳王慕容垂卻自請出戰,慕容暐於是以慕容垂為南征大都督,率慕容德等人領兵五萬出拒晉軍。桓溫當時就任用投降的燕人段思作為嚮導,燕將悉羅騰與晉軍交戰,成功生擒了段思;不久晉將李述的進攻亦為悉羅騰及染干津擊敗,李述更戰死。此兩敗後,晉軍士氣變得低落。
另一方面,慕容德及劉當分領一萬及五千騎兵於九月出屯石門,妨礙晉將袁真開通石門水道運糧,前鋒慕容宙更命二百兵挑戰,另以八百兵設伏,誘晉軍追擊而大敗對方;燕豫州刺史李邽亦率兵五千斷桓溫糧道。而前燕又以虎牢以西的土地為條件向前秦求援,王猛勸苻堅暫時保存前燕不被東晉所併,並乘戰後前燕國力減弱才出兵吞併。前秦天王苻堅聽從,命苟池及洛州刺史鄧羌出兵救援。
桓溫戰事失利,而當時糧食亦見缺乏,更知前秦派兵援燕,於是在九月丙申日燒毀船艦,拋棄輜重兵器,循陸路撤軍。桓溫自東燕郡撤至倉垣(今河南開封東北),為提防前燕軍在汴河等河水下毒而下令鑿井取水飲用,走了七百多里路。當時燕軍諸將都要追擊,但慕容垂認定晉軍初退必定會嚴密戒備,留精兵斷後,決意待晉軍以為燕軍不至,加緊趕路時才追擊,以求克捷;慕容垂因而領八千騎在後跟隨晉軍。晉軍隨後果然如慕容垂所估計而加速,數日後慕容垂就下令追擊,並於襄邑(今河南睢縣西)追及晉軍。當時慕容德已率先領四千騎兵設伏於襄邑東澗,終與慕容垂夾擊晉軍,桓溫大敗,死三萬多人。前秦援軍亦於譙縣(今安徽亳縣)邀擊桓溫敗軍,晉軍戰死者亦數以萬計。至十月己巳日(12月7日),桓溫收拾散卒,屯於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原響應桓溫的孫元亦被前燕平定。
影響
參考資料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
- 《晉書·慕容暐傳》:「溫前鋒朱序又破暐將傅顏於林渚,溫軍大振。
- 《晉書·桓溫傳》:「溫既負其才力,久懷異志,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郁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
- 《晉書·慕容垂傳》:「及敗桓溫於枋頭,威名大振。慕容評深忌惡之,乃謀誅垂。懼禍及己,與世子全奔於苻堅。」
- 《晉書·慕容暐傳》:「垂既有大功,威德彌振,慕容評素不平之……可足渾氏素惡垂,毀其戰功,遂與評謀殺垂。垂懼,奔於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