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亦称“二月纪要”,是1966年2月形成的一份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艺工作路线问题的会议纪要。“二月纪要”经毛泽东三次修改后下发,是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要指导文件。虽然文件名为“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但会议实际上是江青发起的,并非林彪约请,毛泽东亲自在原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前加上了“林彪同志委托”[1]。
背景
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批示:“戏剧、曲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诗和文学等等,问题不少”,“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6月,毛泽东批示,对全国文联及其下属各协会不满,认为“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堕落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有“变成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的危险”。
形成
1966年1月21日,江青通过林彪安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陈伯达、张春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李曼村、总政治部文化部长谢镗忠、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等人,于2月2日至2月20日在上海锦江小礼堂看了十多部电影和三台戏,座谈近20次。会后,刘志坚、李曼村等人起草了《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主要观点为:“有一条与毛主席思想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
毛泽东指示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参与修改,把这条文艺黑线与“30年代上海地下党执行王明路线”挂起钩来,把江青领导的戏剧革命,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写进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成就。毛泽东三次审阅时亲笔增加了“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和“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毛主席说,他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地系统地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就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等11处的内容。全文从一稿3000字、二稿5000字,扩展到定稿时的1万字;并在原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前加上“林彪同志委托”。
出台
1966年3月17日毛泽东批示:“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意见。”林彪让贺龙和中央军委将《纪要》于3月30日转报中共中央,4月10日中共中央批发全党(并附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同志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评剧院的信》)。
1966年4月18日,《解放军报》通过社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将《纪要》的主要内容发表。1967年5月29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之际,《纪要》正式发表。
影响
《纪要》和随后的《五一六通知》,与毛泽东对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相呼应,反映了他对文化、政治等领域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估计和发动文革的决心,被当时的官方媒体称为“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发出的革命号令”,“是粉碎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文件”。此后,以《纪要》为根据,展开了对以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为代表的文艺黑线的批判,一大批文学艺术家蒙冤罹难,并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艺批评和创作。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来的文艺政策的左倾思潮推向了自我悖反的极端。[2]
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了《纪要》,并公开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
注释
- 陈昭, 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剖析——驳“林彪江青勾结”论,华夏文摘增刊,第七五三期。
-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被揭露、“丁、陈反党集团”的被清除、艾青、冯雪峰等人被打成右派,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写真实”“干预生活”“中间人物”“现实主义深化论”等文艺主张的批判,都是在文革前的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