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扬祖
林揚祖(1800年—1883年), 字孙诒,号岵瞻,晚号觉斋。福建莆田縣人,金紫林后裔。清朝政治人物,教育家,书法家。诰授通奉大夫、晋授光禄大夫,官至甘肃布政使、署陕甘总督。
林扬祖 | ||
---|---|---|
大清署理陕甘总督甘肅布政使 | ||
籍貫 | 福建兴化府莆田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孙诒,號岵瞻,晚號觉斋 | |
出生 | 嘉慶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1800年1月17日 [1] 福建莆田縣 | |
逝世 | 光緒九年正月二十二日 1883年3月1日 (83歲) 大清福建莆田縣 | |
親屬 | (父)林锡龄、(祖父)林景来 | |
出身 | ||
|
生平
早年求学 成年出仕
林扬祖生于清嘉庆四年己未岁末(1800年),卒于清光緒九年癸未正月(1883年),出生书香门庭,祖父景来,国子监学录,乾隆甲午科举人;父锡龄,国学生。扬祖七岁丧父,由母翁氏教养成人,亲授经史。
道光五年(1825年),林扬祖以拔贡举福建乡试第一(解元)[2]。道光九年(1829年)登己丑科進士,授官刑部主事,升员外郎,记名御史,充方略馆纂修。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广西主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乞归,终养祖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回京軍機處行走、刑部雲南司員外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补湖广道监察御史,后任兵科給事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稽查京师粮仓时,所陈利弊受到皇帝的嘉许采纳,同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期间授巡城御史,奉命巡视南、北城。[3]
道光三十年(1850年8-9月),时任工科掌印给事中的林扬祖与翰林院侍读学士孙铭恩、湖广道御史何冠英先后上书咸丰皇帝,支持在福州退休养病的林则徐,弹劾福建巡抚徐继畲允许洋教士入住福州城内,史称「神光寺事件」[4][5]。
咸丰元年(1851年),林扬祖由京官简放河南道台[6],到任即革除积弊,节省河工费用银五万两,河督慧秋谷对其大为欣赏,奏请赏戴蓝翎,升河南省按察使。[7]
河南御敌 一战成名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河南吃紧,巡抚陆应谷奏命前往归德府(今商丘)备军,并奏请以时任开归陈许道的林扬祖管开封府兵防[8]。扬祖捐俸二千余金,一万六千余石粮饷,与署藩司沈云巢预谋固守,以待援兵。不久,太平天国北伐军由安徽毫州进入河南境,6月13日占归德,18日始围攻开封城,林扬祖带领军民艰难固守汴城,仅凭兵五百勇千余以抵数万敌军,虽大雨连昼夜,亲自免冠巡督,誓与城存亡,兵勇士气高涨,敌急攻不下三日后遁去,从而生灵赖以保全。因守城有功朝廷旨赏扬祖换花翎,加盐运使衔,特旨署河南布政使。[9]
陕甘任职 休官归里
咸豐四年(1854年)转授陕西按察使,清理冤狱,多所平反。咸豐七年(1857年)升任陕西布政使,后调甘肃布政使。任职期间胥吏畏威,百姓安堵,颇著政声。咸丰九年(1859年)入京觐见,指陈时政得失,特旨署理陕甘总督[10][11][12]。适逢大阅之典(按清制总督每三年举行代天巡猎出巡辖省各府阅兵一次,为当时大典),奏请钦命阅兵,明赏罚,严军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崩,同年11月(农历)北京辛酉政变,回任总督乐斌借对扬祖出巡不满,考绩时称林扬祖:“年老力疲,难膺方面”。[13]林扬祖得以原品休致归里。旨下时为同治元年(1862年),据传启程时,因盘缠无措,向山西汇局贷款,抵家后卖衣物偿还。 林扬祖历任京官十八年,外任十一年,所任皆要职,尝得旨有“办事认真,操守端方”的嘉奖。[14]
晚年办学 远离政治
林扬祖归故里后致力兴学,历任县擢英书院、郡兴安书院和仙游、永春、厦门玉屏[15]等书院院长,历二十余年从不间断。课余,习柳帖,读史鉴,行草和行书留存于世[16] [17] [18]。著有《归食日记》,编修《道光莆田县志》和《同治莆田县志稿》行世。[19]
居家二十多年间,不以私事求当诸在任官员,侍奉母亲翁太恭人,教育儿孙课业,晚年生活其乐融融,五代同堂,福寿兼全。清光绪四年戌寅(1878年),朝廷特恩建旌表节孝坊,立于莆田城南门外, 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拓建公路前犹存。
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二十二日,林扬祖卒于家中,终年83岁.
家人后代 开枝散叶
林扬祖德配(原配)一人,诰封一品夫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陈氏;侧室三,一诰封太宜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吴氏;二黄氏,三陈氏。陈夫人生于嘉庆辛酉年九月十五日(1801年10月22日)午时,卒于光绪丙子年十月二十日(1876年12月5日)子时,享年七十有六。
林扬祖生有七子二女,后以扬祖格言“寿以仁为本,忠堂孝立功”排辈。长子寿熙,优贡生,官陕西潼关抚民同知;次子寿勋,附贡生,试用训导;三寿煦,举人,内阁中书;四寿燕,邑庠生,皆陈宜人生。五寿照,户部候补主事,吴太宜人生。六寿杰,七寿鲁,皆黄氏生。女二:一适(嫁)试用训导翁济勋,一适(嫁)浙江候补同知卢应昌。下有孙男十八、孙女五,其族居此开枝散叶,至光绪戊寅(1878),五代同堂,蔚为望族。[14]
故居建筑
林扬祖出仕发迹后重在庙前择址另建宅第,此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落于庙前街东侧,坐南朝北,占地15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并列式空间布局,气势磅礴。主屋建在高约0.7米的石砌台基上,双坐七间加护厝和后供堂,建筑布局和梁架结构充分凸现莆仙民居之传统风格,石埕三面围墙,北面为院前方之照墙,东西两墙则各开一石框仪门,西门临庙前街道,东门可通罗巷里直达后街。[20][21]
宅邸大门书有“金紫家声大,银青世泽长”,建筑风格注重士大夫宅第之古朴大气。虽历经百年风雨,总体格局依然完好,可以说是一座标准的莆田大夫宅第。其廊檐雕饰、卷书彩绘、窗棂花格均整齐无损,只是色彩褪了许多。[22]
然而砖木结构的大宅始终遭到白蚁严重破坏的威胁,扬祖次子寿勋后代目前继续维护并居住其中。林扬祖宅第于1993年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 中央研究院資訊服務處.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 .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0).
- .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7).
- . Shen-kuang-szu Incident. [2019-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30).
- 曾国藩. .
- 翁同龢; 王仁堪.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9).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6).
- . : 8冊207卷 ,6496;6497-6498.
-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4).
- 陈燮章, Xiezhang Chen, 索文清, 陈乃文. . Tibet (China):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7: 207.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 翁同龢; 王仁堪. .
- .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4).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 .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4).
- . 莆田文化网. [2019-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1).
- 林振新、林京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