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燕

林柏燕1936年1月5日—2009年12月9日),筆名冷月臺灣新竹縣新埔鎮客家人,中學教師、小說家、文史工作者。

林柏燕
出生1936年1月5日
日治臺灣新竹州新竹郡新埔
逝世2009年12月9日(2009歲—12—09)(73歲)
臺灣新竹縣新埔鎮
筆名雨田、冷月
職業小說家文史工作者
國籍 大日本帝国(1936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2009年)
母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官方網站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林柏燕

生平

早年事蹟

林柏燕為1936年生於新埔的客家人[1],在讀新埔公學校時在全臺灣小學寫生比賽獲第五名[2],但因經濟而沒念美術系[3]。他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時,與同學創《陌生人》文藝雜誌[2]

退伍後,林柏燕到新埔初中、義民中學等校任教[2]。他與劉梅芸結婚[1],育一男一女[3]

文學創作

林柏燕以「冷月」為筆名發表小說與評論[4],為同鄉的吳濁流的《台灣文藝》撰稿[2],還為自己文章手繪插畫[3]、替楊政道寫客家戲劇本[5]。1970年代,林柏燕在報上連載以慰安婦為體裁的小說「慰安的女人」,後來改名成「異鄉之女」,由水牛出版社發行,印到三版[6]

1976年11月28日,林柏燕與祖蘭舫、談衛那、鹿寶琛、曾信雄、程德明、何修禮、王天福等教師,獲中國語文學會十一屆中國語文獎章[7]。林柏燕因《異鄉之女》、《闇夜的水底寮》等小說作品、及《文學印象》、《文學探索》等文藝評論集、主編「六十二年小說選」,而受文藝界肯定[4]。1978年5月4日,台北實踐堂,林柏燕獲中國文藝獎章論評獎[8]

文史工作

中年後,林柏燕開始投入家鄉文史工作,1997年整理完成《新埔鎮誌》[9]。他義務整理受潮的縣史檔案[10]、對家鄉的督憲光臨紀念碑文物作保存[11]、勘查新埔陳氏宗祠[12]、替吳聲淼主編的《周伯陽全書》日文詩中譯[13]。2000年1月13日,林柏燕主編的《新竹文獻》創刊號出版[14]。8月1日,剛從內思商工退休的林柏燕,擔任縣史館籌備處主任[9]

2007年11月,繼《南方夜車》、《北國之秋》、《西線戰事》等小說作品後,小說《東城檔案》出版[15]

2009年,林柏燕因直腸癌辭掉新竹縣縣史館工作[2]。在病榻時,為遺作《前進李崠山》引用《論語》「加我數年,五、十學易...」寫自序[1][2]。12月9日凌晨在新埔鎮家中過世[1],死因為大腸癌併發敗血症[2]

紀念

2017年10月,新竹縣立美術館舉行「不完美的完美~4分之1的天空」個展,展出林柏燕一家人繪畫[3]。2018年12月13日,新竹縣縣史館林柏燕紀念室揭牌,邀林柏燕兒子林慈韻到場[16]

參考

  1. 李坤建. . 中國時報. 2009-12-12 [2024-01-10] (中文(臺灣)).
  2. 羅緗綸. . 聯合報. 2009-12-12 (中文(臺灣)).
  3. 黃美珠. . 自由時報. 2017-10-18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中文(臺灣)).
  4. . 民生報. 1978-05-04 (中文(臺灣)).
  5. . 中國時報. 1997-03-29 (中文(臺灣)).
  6. 陳愛珠. . 中國時報. 2001-06-04 (中文(臺灣)).
  7. . 聯合報. 1976-11-28 (中文(臺灣)).
  8. . 聯合報. 1978-05-04 (中文(臺灣)).
  9. 陳愛珠. . 中國時報. 2000-08-02 (中文(臺灣)).
  10. 羅際鴻. . 中國時報. 1999-08-25 (中文(臺灣)).
  11. 徐仁全. . 中國時報. 1997-08-06 (中文(臺灣)).
  12. 羅浚濱. . 中國時報. 2004-12-02 (中文(臺灣)).
  13. 羅際鴻. . 中國時報. 2001-11-26 (中文(臺灣)).
  14. 羅際鴻. . 中國時報. 2000-01-14 (中文(臺灣)).
  15. 彭芸芳. . 聯合報. 2007-11-28 (中文(臺灣)).
  16. 蔡孟尚. . 自由時報. 2018-12-13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0)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