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

枝江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南部,是宜昌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是长江三峡的东大门、宜昌唯一的平原县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因“蜀江至此如乔木分枝”而得名,有“三峡水乡、鱼米之乡”之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98位、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第93位、全国县级市全面小康百强第86位、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第33位、中国工业百强县第79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87位,还是全省唯一的淘宝村百强县。拥有“千年古县、三峡水乡、全国百强”三张金名片。

枝江市
县级市
枝江市百里洲镇
枝江市百里洲镇
坐标:30°25′34″N 111°45′37″E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湖北省宜昌市
撤县建市1996年7月30日
政府
  市长黄芳帅
  市委书记余峰
面积
  总计1,310.4 平方公里(505.9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
  總計44.74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443200
行政区划代码420583
(2022年)¥814.9亿元
人均¥18.23万
網站www.zgzhijiang.gov.cn
枝江市在中國的位置
枝江市
枝江市
枝江市 (中國)
枝江市在湖北省的位置
枝江市
枝江市
枝江市 (湖北省)

枝江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属三峡之末,荆江之首,总面积1310.4 平方公里,西北部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58.8%,东南部平原占41.2%。交通极为便利,万里长江贯东而去,焦柳铁路穿市南下,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并行 东西,三峡机场距市中心3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市人民政府驻马家店街道

历史

周称丹阳,属楚。春秋前期乃楚都所在地,后为罗国。战国时仍名丹阳。秦,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属南郡。汉置县,县治沮中,枝江县为南郡十八县之一。三国时,吴析枝江为两县,在枝江境内北部置旌阳县,旌阳、枝江两县皆属吴南郡九县之中。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旌阳县并入枝江,枝江属南郡七县;陈,省枝江,置罗郡,枝江属罗郡。隋,复置枝江县,属南郡。唐肃宗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将枝江并入长宁,唐代宗大历六年省长宁复置枝江,属山南东道江陵府江陵郡。五代十国,高季兴父子踞江陵,称南平国,枝江属之。宋朝,枝江属荆湖北路江陵府江陵郡,宋神宗熙宁六年省枝江并入松滋县,宋哲宗元年复置枝江县。元朝,属河南江北行 中书省中兴路。明朝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省枝江并入松滋,十三年五月复置枝江县。清朝,枝江属湖北省荆州府。中华民国元年枝江直属湖北省;二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枝江属荆南道;十年分荆南道为荆宜、施鹤两道,枝江属荆南道;十六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枝江属湖北省;二十一年湖北省划为十一个行政督察区,枝江属第七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省改十一个行政督察区为八个行政督察区,枝江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1日枝江解放,属湖北省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1951年,湖北省宜昌行政专员公署改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地区专员公署,枝江属之。1955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省枝江并入宜都县。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第117次议决定恢复枝江县,属湖北省宜昌地区专员公署。1978年8月,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枝江属之。1992年3月,宜昌地区行政公署与宜昌市合并为宜昌市,改“地管县”为“市管县”,枝江属宜昌市。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枝江县设立枝江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行政区划

枝江市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8个[1]

马家店街道、​安福寺镇、​白洋镇、​顾家店镇、​董市镇、​仙女镇、​问安镇、​七星台镇百里洲镇

交通

枝江交通便利,长江贯东而去,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焦柳铁路穿市南下,中國高速鐵路汉宜高速铁路枝江北站位于城区3公里外。

宜黄高速公路和 318国道并行东西,三峡机场距市中心30公里。

人物

  1. 演员史可 金波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各类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90所,其中:小学24所,初中12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学校1所,幼儿园50所。在校生35059人,其中:小学15203人,初中6806人,高中3562人,职业高中1610人,特殊学校107人,幼儿园7771人。招生数8637人,其中:小学2603人,初中2337人,高中1200人,职业高中646人,特殊学校33人,幼儿园1818人。毕业生9368人,其中:小学2512人,初中2198人,高中1200人,职业高中490人,特殊学校46人,幼儿园2922人。 全市126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5.88亿元,比上年增长7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61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全年科技成果在本地企业转化扩散数17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1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6亿元。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其中转化科技成果17项。全年获得宜昌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

  • 枝江一中
  • 枝江二中
  • 枝江职教

工业与财政

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0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71.0亿元,同比增长57.5%。实现营业收入835.8亿元,同比增长50.4%,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6亿元,同比增长96.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为4.7万人。工业增加值增速50.1%,高于宜昌市平均增速26.6个百分点。从行业划分来看,全市四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7.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2.4%。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1.4亿元,同比增长51.4%,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0%;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1亿元,同比增长47.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化学纤维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2亿元,同比增长151.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84.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1%。2021年,规上工业综合能耗消费量为380.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5.9%。能源加工转换产出22.2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10.5万吨标准煤。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6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001亿元(含白洋);其中税收收入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75.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亿元,比上年下降16.2%。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1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4个,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146人,共获得248枚奖牌,其中90枚金牌、89枚银牌和69枚铜牌。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17.03万册。剧场、影院8个。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99.64万人,完成国内旅游收入14.5亿元。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有线电视入户率36.8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06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含民营医院)21个、卫生院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262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20人,注册护士1464人,卫生防疫人员4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47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968张,卫生院床位数504张。

人口、社会

宜昌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枝江市常住人口为447378人[2],男性人口占比50.35%,女性人口占比49.65%,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0.06%,15-59岁占比61.72%,60岁以上占比28.22%,65岁以上占比19.98%。2020年初,枝江市户籍人口为47.7041万人,常住人口为49.01万人。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39元,比上年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4678元,比上年增长2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3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056元,比上年增长21.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5%。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4062人,比去年增加7269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在职)75825人,比上年增加5826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8217人,比上年增加175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全覆盖)201963人,比上年增加7303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2341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3400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2180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78941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207人。 全市社会救济总人数12806人,比去年下降25.3%;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11321人,比去年下降2.1%,其中城镇低保人数为1511人,享受城镇低保资金973万元,享受低保人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为88.4%。年末共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27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202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1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373张。

經濟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30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78.4亿元,同比增长26.6%;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531.7亿元,同比增长3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1亿元,同比增长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2.8%。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民政部关于湖北省撤销枝江县设立枝江市的批复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2. .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