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克义

柔克义英語:1854年4月1日—1914年12月8日[1]:285[2]),美国外交官汉学家藏学家。1854年生于美国费城,1914年因染风寒在檀香山逝世。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提倡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2][3]

柔克义
美國駐希臘大使
任期
1897年9月25日—1899年4月27日
总统威廉·麦金莱
前任依本·亞歷山大
继任亞瑟·哈代
美國駐塞爾維亞大使
任期
1897年5月7日—1899年4月27日
总统威廉·麦金莱
前任依本·亞歷山大
继任亞瑟·哈代
美國駐羅馬尼亞大使
任期
1897年5月18日—1899年4月27日
总统威廉·麥金利
前任依本·亞歷山大
继任亞瑟·哈代
美國駐大清公使
任期
1905年3月8日—1909年6月1日
总统狄奧多·羅斯福
前任康格
继任嘉樂恆
美國駐俄羅斯大使
任期
1910年1月11日—1911年6月17日
总统威廉·霍華德·塔夫脱
前任約翰·W·里德爾
继任柯蒂斯·吉爾德
美國駐土耳其大使
任期
1911年8月28日—1913年11月20日
总统威廉·霍華德·塔夫脱
前任奧斯卡·史特勞斯
继任老亨利·摩根索
个人资料
出生(1854-04-01)1854年4月1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逝世1914年12月8日(1914歲—12—08)(60歲)
 美國夏威夷領地檀香山
知名于提倡對華門戶開放政策

生平

柔克義生於美國費城,父親是托馬斯·凱威萊德·洛克希爾(英語:),母親是多蘿西婭·安妮·伍德維爾(英語:,1823–1913)。他的父親在他13歲的時候過世,他的母親帶著一家人搬到法國以逃離美国內戰

他從巴黎聖西爾軍校後在法國外籍兵團任職少尉,1876年之前待在阿爾及利亞。1884年4月柔克义任美国驻大清使馆二秘,1885年7月升任一秘。1886年12月-1887年4月柔克义任美国驻朝鲜臨時参赞。1888年他從美国驻大清使馆辭職,1891-1892年為史密森學會到中亞進行探險。1893年任美國國務院首席事務官,1894年任第三助理國務卿,1896年任助理國務卿,1897年任美国驻希腊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大使。1899年5月辭職,任美洲共和國商務局主任。1900年7月出任美國駐華談判代表,1901年9月7日,大美國欽差特辦議和事宜全權大臣柔克義代表美国签署《辛丑条约》,後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減免部分庚子拳亂賠款以資助清國留學美國》的建議書。1905年至1909年出任美国驻大清公使。1909年-1911年出任美国驻俄罗斯大使。1911年-1913年出任美国驻土耳其大使[4]1914年柔克义应聘为袁世凯私人顾问,赴任途中在檀香山逝世。

汉学

柔克义深受法国学派的影响,对藏文和汉文皆有较深造诣;他对中国古代和南洋西洋交通史,有较深研究。1911年,柔克义和德国汉学夏德合作将宋代赵汝适所著《诸蕃志》翻译成英文。1914年,柔克义将元代航海家汪大渊著《岛夷志略》部分翻译成英文。柔克义对上述二书中的古代南洋和西洋地名多有考证。

藏學與西藏之旅

左起:Déjean神父,畢天榮主教,柔克義和蘇烈神父。由奧爾良的亨利王子攝於1890年打箭爐

柔克义在学生时代受古伯察秦噶華神父著作的影響,对西藏感到兴趣。他是第一位學習藏語的美國人,他在巴黎就讀聖西爾軍校時,從法國國家圖書館語言學家費爾與藏學家菲利普‧愛德華‧福科學習藏語[1]:289-290,在北京拜来自拉萨和西宁的喇嘛为师,学藏语四年[5],被譽為美國現代藏學之父。他將藏文版《自說品》翻成英文後於1883年出版。[1]:290他將藏文《波羅提木叉》翻成法文於1884年出版。[6]他將關於西藏歷史、地理、民族的中文文獻翻成英文,於1891年由皇家亞洲學會雜誌出版。[1]:290[7]

1888年冬,他辞去美国驻大清使馆一秘之职务,筹备由华北陆路到西藏的旅程。他雇了二辆骡车,每车配两匹骡子,前往甘肃省会兰州。12月17日,他带了一名仆人出发,取道保定府、12月23日抵达长城的北天门口;26日抵达太原府。次日向潼关进发,经平遥县灵石县,1889年1月5日抵达黄河,渡河到潼关,经临潼县,抵达西安府。1月10日抵达咸阳。16日抵达平凉府[8]

他於1891年第二次入藏,從昌都德格芒康巴塘理塘打箭爐,於1892年返回漢地。[9]

名字

柔克义是他自己认可并广泛使用的汉文名字;后世有的译者率译其姓为罗克希尔。藏文对其称呼,或音译其姓为རོག་ཧིལ་,曾一度使用于写给柔克义的藏文通信中。

著作

Life of the Budda
The Land of the Lamas

英文著作

  • 《佛陀传》,英語:,1884年
  • 《喇嘛之境》,英語:,1891年[10]
  • 《辛卯壬辰年蒙藏旅行记》,英語:,1894年
  • 《西藏民俗学》,英語:,1895年
  • 《我国外交事务中亟需克服之问题》,1897年
  • 《美国外交:中国事务》,1901年
  • 《中韩关系论》,1889年
  • 《與中韓有關的條約和公約,1894-1904年》,英語:,1904年[11]
  • 《十五世紀至1895年的中韩关系》,英語:,1905年
  • 《拉萨的达赖喇嘛和满清皇帝的关系,1644-1908年》,英語:,1910年[12]
  • 《中国1910年人口调查》,英語:,1912年[13]

汉译英

  • F. Hirth and W. W. Rockhill: 《Chau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entitled Chu-fan-chî》 (《趙汝适的《諸蕃志》——中國與阿拉伯十二與十三世紀的貿易》 ),1911年
  • 《Description of the Barbarians of the Isles》(《島夷志略》),1913年

傳記

保羅·A·瓦格()於1952年出版了他的傳記Open Door Diplomat: The Life of W. W. Rockhill(《門戶開放政策的外交官:柔克義生平》)。[14]肯尼斯·韋默()於2003年出版了他的傳記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Scholar-diplomat of the Tibetan Highlands(《柔克義:西藏高原的學者外交家》)。[15]

参考文献

  1. Braham Norwick. . Henk Blezer; A. Zadoks (编). . Nin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Leiden 2000. Leiden: BRILL. 2002 [2019-08-27]. ISBN 90-04-1277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2. Alfred E. Hippisley. .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pr., 1915: 367. JSTOR 25189329.
  3. Meyer, Karl E. . World Policy Journal. 1998, 15 (4): 73. JSTOR 40209600.
  4. Susan Stroud Robeson; Caroline Franciscus Stroud. . Lippincott. 1916年: 378-380 [2019-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5.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 Century Company. 1891年: 1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6.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 Paris. 1884年. ISBN 978-1167401480. OCLC 601727217 (法语).
  7.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 Royal Asiatic Society. 1891年 [2019-08-27]. ISBN 978-03436106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8.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 Century Company. 1891年: 372–373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9. Rockhill, William Woodville. .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94年: xiii.
  10.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 Century Company. 1891年 [2019-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11. .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4年. OCLC 29127633.
  12. W.W. Rockhill. . T'oung Pao. 1910-01-01, 11 (1). doi:10.1163/156853210X00018.
  13. . Leyden: E.J. Brill. 1912. OCLC 10590002. doi:10.1163/156853212X00070.
  14. Paul A. Varg. . Illinois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2年, 33 (4) [2019-08-27]. ISBN 9780837178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15. Kenneth Wimmel. . Orchid Press. 2003年 [2019-08-27]. ISBN 978-974-52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