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仑与根兰

根仑(Khun Lung)与根兰(Khun Lai)[1]:23,是部分大泰民族(傣族掸族)传说中的王室始祖,许多大泰编年史也从根仑与根兰的故事开始讲述[2]:3。在云南德宏傣族的文献中,二人被称为混鲁混陆傣那语)、混赖混来傣那语[3]:32[4]:19,《生威编年史》记作混鲁(Khun Lu)与混拉(Khun La)[5]

大部分编年史记载,根仑与根兰在公元六世纪中叶下凡来到兴威瑞丽江河谷或者伊洛瓦底江河谷,建起孟卯憍赏弥(果占璧)王国[2]:4。部分学者根据根仑与根兰的传说,认为在公元六或七世纪时已经形成了孟卯王国或大型傣族部落联盟[1]:23[6][7]

传说故事

以下列出部分版本的根仑、根兰纪事。

巴德里版

法国学者兰番佛巴德里在《通报》1909年第4期刊发了论文《泰族侵入印度支那考》(法語:),当中录入了一段流行于大泰区域的故事。中国学者方国瑜将该故事转引在《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中,而被中国史学界所知。巴德里著述记载的故事如下:

公元568年,天神的两个儿子根仑与根兰踏着黄金梯下凡到瑞丽江河谷,下凡后兄弟两人争夺统治,根仑及其七子占据了太公、摩埃(Moue,疑孟密)、郎奔(Lampou)、孟养、举腊(Kula)、阿瓦孟拱,根兰则占据了勐丽勐兰(Muong-Ri Muong-Ram)。[6][1]:23

埃里亚斯版

英国学者内伊·埃里亚斯于1875年到访上缅甸曼德勒,收集整理了印度阿萨姆和缅北掸族地区的文献材料,编成《上缅甸及云南西部掸族历史概述》(英語:)一书。埃里亚斯著述记载的故事如下:

佛历1111年(公元568年),天神之子根仑与根兰从天上踏着黄金梯下凡到人间,降落在瑞丽江河谷地区,一同下凡的还有天神佐官太阳神、月亮神等一众神灵。下凡后,当地的凡人请求根仑与根兰成为他们的统治者,凡人朗古(Laun-gu)和召底坎(Chau-Ti-Kan)成为了兄弟俩的仆人。在下凡前,天神登坎(Tenkam)送给他们一只公鸡和一把刀,叮嘱根仑二人,一旦到达人间,就用刀杀死公鸡,然后献祭天神;献祭仪式结束后,根仑与根兰自己要把鸡头吃了,鸡的身体分给随他们下凡的神灵。事情却出了差错,兄弟俩下凡后发现没带刀和鸡,就让朗古到天上取。朗古回来后,告知根仑两人:天神非常生气,指令他们在献祭后只能吃一小部分鸡,其余的分给随从。朗古请求赐予奖赏,以表彰他去天上拿来了祭品,根仑与根兰将密底拉(Mithila,云南巴利语名字)交给他管理。朗古吃了鸡头后,成为南诏[註 1]强大的统治者,天神之子根仑与根兰吃了鸡身体的一小部分,只能管理卯掸地区。[8]:13-14

根仑与根兰就谁来统治的问题发生争执,根仑决定放弃统治瑞丽江地区,准备离开建立自己的王国。他将两张祖先的画像装到盒子里,一路向西,穿过伊洛瓦底江,抵达钦敦江边的乌鲁(Ooroo)部落附近,建立起孟养,还把七个儿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王:[8]:14-15

  1. 昂根仑(Aing Kun-Lung):太公
  2. 根法(Kun-pha):莫宁
  3. 根乌(Kun-Ngu):拉勐泰(Lamung-Tai)王
  4. 根果法(Kun-Kwot-pha):勐永(Mung Yong)王
  5. 根拉(Kun-La):勐古剌(Mung-Kula)王
  6. 根塔(Kun-Tha):孟密
  7. 根苏(Kun-Su):孟养王,与父亲根仑共同统治

与此同时,根兰在瑞丽江左岸距离今瑞丽城八到九英里的地方建起勐丽勐兰(Mung-Ri Mung-Ram),根仑家族世代统治勐丽勐兰。[8]:15-16

《勐果占壁简史》版

德宏傣文史书《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傣那语)成书于14世纪末[9],当中记载了混陆与混来的故事:

很久以前,混陆与混来自天而降,来到人间作“召勐”(地方君主)。年深日久,家族已经有三万名奴隶,繁衍生活在一条大江边、名叫“勐熙勐翰”的地方。两个家族商量,由混来家族带着一半的奴隶渡过萨尔温江去另一个地方开疆拓土,混陆家族仍留在原地生活。混陆耳郭肥大,下垂及肩,身材魁梧,臂长过膝,寿命极长,活了三世人的时间,宛如活菩萨。混陆有一百个儿子、一千个孙子、一万个重孙。那时天下无官,地方混乱,各地都找到混陆希望得到“官种”,混陆将自己的子孙派到各地做官,遍布十六个大“”、二千多个小“勐”。[4]:18-19

《菩愣记》版

印度阿萨姆傣族的《菩愣记》(英語:)中,对根仑与根兰有非常详细的记载。1930年由Golap Chandra Barua翻译整理的《阿洪姆菩愣记:从创世至阿洪姆统治终结》(Ahom-Buranji, From the Earliest time to the End of Ahom Rule)第二章概述如下:

掌管着80万天神的大天神“冷东”(Lengdon)有一天发现人间没有自己家族的人来统治,因此地方一片混乱,天神登坎(Thenkham)建议冷东派遣根仑与根兰下凡掌管人间。根仑与根兰是冷东的孙子,同时也是登坎的后裔,而登坎又是冷东的外甥(《菩愣记》中的记载出现混乱)。冷东及一众天神向根仑与根兰交代完下凡后的注意事项,根仑兄弟就顺着一架铁梯降到“勐丽”(Mungri)地方。随他们一同下凡的天人想吃鸡,但是发现人间没有鸡,根仑与根兰说道,按照冷东的安排,他们只能在年末吃到鸡。随后问众人有谁愿意顺着梯子爬回天上取鸡,但是无人愿意。一名叫朗古(Langu)的凡人自告奋勇独自一人到天上取鸡,并请求将中国[註 2]交给他管理,根仑与根兰允之。朗古到天上,觐见了智慧之神雅兴法(Jashinpha),雅兴法托朗古交待根仑和根兰,嘱咐他们不要拿走鸡的大腿骨,随后让朗古把他们下凡时忘记带走的祭祀用大鼓和剑一起带回人间。朗古回到勐丽,并未如实禀告雅兴法的嘱咐,转而说,雅兴法只允许根仑与根兰吃鸡肉和鸡肝,鸡头和鸡翅要给朗古吃,还说,雅兴法令根仑与根兰将神剑交给朗古,并且由朗古指导他们去掌管北方的国家。[10]

根仑与根兰建起一座城,各地的人都很敬重根仑二人。随后,根兰产生妒忌之心,用计将本属根仑的王位抢走。根仑回到天上向冷东告状,冷东听后暴怒,诅咒根兰家族的统治不会长久,并建议根仑回到人间,在“勐鲁勐亚”(Mungkhrumungja)称王。根仑照做,把地方管理的繁荣昌盛,将勐鲁勐亚的王位传给长子泰坦康(Taitamkang),将次子根法(Khunpha)封为“勐丢”(Mungteu)王、三子根朱(Khunju)为“拉勐泰”(Lamungtai)王,根拉(Khunlā)为“勐古剌”(Mungkula)王,根腊(Khunla)为“阿瓦”王,根卡法(Khunkakpha)也被封为一个大国之主。[10]

同名人物

傣掸民族的编年史较为混乱,《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生威编年史》均记有与根仑(混陆)、根兰(混来)同名的人物:混等(8世纪时的孟卯君主)有子名为召混鲁,召混鲁有子名为召混来,召混鲁、召混来在混等去世后相继继承孟卯君位[4]:15-16[5]。汉译版《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将天神之子译为“混陆”、“混来”,将混等的子孙译为“混鲁”、“混来”,但他们的傣文写法是相同的[11]

注释

  1. 原文为Chinese ruler,在古代德宏傣族文献中,南诏大理国元朝等朝代均用同一个名称“等贺相”指代;古代缅甸史籍中对南诏、大理、元朝等朝代也有类似的统称“德由”(Tayok)。根据埃里亚斯记述的上下文内容,此处“Chinese”并非整个中国,而是指云南地区,埃里亚斯在注释中提出疑问,“朗古莫非就是南诏的始祖?”,由是,此处将Chinese译为南诏。
  2. 原文为“Khe”,在阿洪姆语中,“中国”为“Mong-Khe”,简称“Khe”。

参见

参考资料

  1. 方国瑜.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58. CSBN 11116·13.
  2. Yos Santasombat. . Canberra: ANU Press. 2008. ISBN 978-1740760812.
  3. 德宏州傣学学会.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5. ISBN 7-5367-3158-2.
  4. 龚肃政 译; 杨永生 注. .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88. ISBN 7-5367-0352-X.
  5. Sir James George Scott. (PDF). The Guardian. 1967 [2020-08-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20).
  6. Pierre Lefèvre-Pontalis. . T'oung Pao. 1909, 10 (4): 495-512. ISSN 0082-5433.
  7. Padmeswar Gogoi. .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1956, 44: 125-137. ISSN 0304-226X.
  8. Ney Elias. . Calcutta: Foreign Department Press. 1876. OCLC 60545792.
  9. 杨恩海. . 云南档案. 2004, (5): 35. ISSN 1007-9343. doi:10.14074/j.cnki.yunnan.archives.2004.05.024.
  10.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ai Sahib Golap Chandra Barua. . . Calcutta: Baptist Mission Press. 1930: 5–24.
  11. 龚锦文. .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8: 69-110. ISBN 978-7-222-17593-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