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劳登茨级小巡洋舰
格劳登茨级小巡洋舰(德語:)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10年代建造的两艘小巡洋舰的船级。该船级由首舰格劳登茨号和末舰雷根斯堡号所共同组成。这两艘舰均于1912年架设龙骨,并分别于1913年10月和1914年4月下水,至1914年8月和1915年1月入役。它们的主舰炮为十二门105毫米炮,但在后续又替换为七门更强大的150毫米炮。舰只的满载排水量为6382吨,额定最高速度为27.5节。
格劳登茨号 | |
概况 | |
---|---|
建造者 | 基尔帝国船厂、威悉船厂 |
使用者 | |
前级 | 卡尔斯鲁厄级 |
次级 | 皮劳级 |
建造期 | 1912-1915年 |
服役期 | 1914-1944年 |
规划数 | 2 |
完成数 | 2 |
现役数 | 0 |
退役数 | 2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
全長 | 142.70米 |
全寬 | 13.80米 |
吃水 | 5.75米 |
動力輸出 | 26000匹轴马力 |
動力來源 | 双轴,两台蒸汽轮机 |
速度 | 27.5节 |
續航距離 | 5500海里以12节 |
船員 | 385人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两艘同级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主要是在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中服役。它们参加了几次针对英国海岸的作战行动,负责为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作屏护。雷根斯堡号于日德兰海战中经历了激烈的战斗,这是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海战;格劳登茨号则因触雷受损、需要在船坞进行维修而错过了这场战役。在战争临近结束时,两艘舰都参与了威廉港兵变。随着德国战败,格劳登茨号被割让予意大利,并以“安科纳号”()之名服役至1937年,然后拆解报废。雷根斯堡号则移交法国,更名为“斯特拉斯堡号”()后服役至1936年,然后被改造为宿营船。它最终在洛里昂被凿沉,以保护那里的德国潜艇修藏坞。
设计
格劳登茨级是卡尔斯鲁厄级小巡洋舰的后续船级。这两个船级的舰只在尺寸、速度、武器配置和装甲保护方面都几近相同。格劳登茨级在推进系统中同样采用了十台燃煤和两台燃油水管锅炉,但仅安装在四个锅炉舱内。而以往的卡尔斯鲁厄级和马格德堡级则设有五个锅炉舱。通过这一节省,舰只得以重回三烟囱布局。从外观上看,这也是该船级与此前两个船级间的唯一区别。[1]
整体特征及机械装置
格劳登茨级舰只的水线长度和全长分别为139(456英尺0英寸)和142.7(468英尺2英寸),有13.8(45英尺3英寸)的舷宽,以及5.75(18英尺10英寸)的前吃水和6.08(19英尺11英寸)的后吃水。它们的设计排水量为4,912公噸(4,834長噸),满载排水量则可达6,382公噸(6,281長噸)。[2]船体采用纵向钢框架构造,设有十七个水密舱室和一个占龙骨长度比重为47%的双层船底[3]。
格劳登茨级舰只的标准船员编制为21名军官和364名水兵。它们还配备有一些小型舰载艇,其中包括1艘哨艇、1艘驳船、1艘独桅纵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和2艘小划艇。德国海军将这些舰只视为良好的远洋船具。它们稍微受到上风舵的影响并在涌浪时有温和的位移。舰只机动灵活,但入弯迟缓。转向由单台大型舵机控制。它们在逆浪中的速度损失较小,但在满舵时的降速则高达60%。舰只的横向稳心高度为0.79米(2英尺7英寸)。[3]
格劳登茨级舰只的推进系统由两台船用蒸汽轮机组成,各负责驱动一副直径为3.50(11英尺6英寸)的三叶螺旋桨。每台涡轮机都有独立的轮机舱。它们的额定功率为26,000匹軸馬力(19,388千瓦特)。蒸汽由十台燃煤水管锅炉和两台燃油双头水管锅炉供应,它们被集成至中心线上的四个锅炉舱内。这使得舰只的最高速度可达27.5節(50.9每小時)。两艘同级舰所设计的燃煤和燃油贮存量分别为1,280公噸(1,260長噸)和375公噸(369長噸),允许它们以12節(22每小時)的速度续航5,500海里(10,200)。若将速度提升至25節(46每小時),则航程范围会大幅下降至1,000海里(1,900)。每艘舰只各有两台涡轮发电机和一台柴油发电机,总输出功率为260千瓦特(350匹馬力),输出电压为220伏特。[4]
武器及装甲
格劳登茨级舰只配备有十二门单座安装的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其中两门并排布置在艏艛前方,八门设于舰舯、每边各四门,以及两门以背负式成对布置在舰艉。[5]炮管的仰角可提升至30°,使其可以瞄准最高达12,700(13,900碼)开外的目标[6]。它们此后又被七门150毫米45倍径速射炮和两门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所替代,其中格劳登茨号是于1916年、雷根斯堡号于1907年完成改造。此外,它们还标配搭载有两具500(19.7英寸)鱼雷管和五枚鱼雷,均浸没舷侧的船体内。在进行武器升级期间,格劳登茨号加装了两具甲板鱼雷发射器;而雷根斯堡号则将浸没式鱼雷管全数移除,并安装了四具甲板发射器。两艘同级舰也可携带120枚水雷。[4]
格劳登茨级舰只受到水线装甲带的保护;这条装甲带在舰舯的厚度为60(2.4英寸),至舰艏处弱化为18(0.71英寸)。舰艉则不设装甲。甲板前侧由60毫米厚的装甲覆盖,舯部为40(1.6英寸)厚,艉部厚度则为20(0.79英寸)。40毫米厚的斜面装甲与甲板和水线装甲带相连。司令塔的侧部有100(3.9英寸)厚、顶部为20毫米厚。测距机还额外增加了30(1.2英寸)厚的钢板。主炮则配备有厚度为50(2.0英寸)的炮挡。[3]
同级舰
舰只 | 造船厂[5] | 命名来源 | 架设日期 | 下水日期[5] | 入役日期[5] | 结局 |
---|---|---|---|---|---|---|
格劳登茨号 | 基尔帝国船厂 | 格劳登茨 | 1912年 | 1913年10月25日 | 1914年8月10日 | 一战后割让予意大利,至1930年代拆解报废 |
雷根斯堡号 | 不来梅威悉船厂 | 雷根斯堡 | 1912年 | 1914年4月25日 | 1915年1月3日 | 一战后割让予法国,至1944年凿沉于洛里昂 |
服役历史
格劳登茨号
格劳登茨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包括在1914年12月的突袭斯卡布罗、哈特尔浦及惠特比期间,组成第一侦察集群战列巡洋舰的侦察屏护部队[7]。舰只同样参加了1915年1月的多格滩海战和1915年8月的里加湾海战[8][9]。1916年5月,它不慎触雷受损,以至于无法出席日德兰海战[10]。它于1918年10月,即战争结束前几周被派往执行公海舰队的最终决战计划[11],但一场大规模的兵变迫使该计划被取消[12]。战争结束后,格劳登茨号作为战利舰被割让予意大利,并以“安科纳号”()之名投入意大利皇家海军服役;它被一直运用至1937年,继而除籍并拆解报废[13]。
雷根斯堡号
雷根斯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役于公海舰队的侦察部队[2]。它于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并在那里担任鱼雷艇区舰队的向导舰,负责为第一侦察集群的战列巡洋舰提供屏护[14]。与姊妹舰格劳登茨号一样,雷根斯堡号在战争临近结束前受命执行最终决战计划[15],并参与了导致计划被取消的兵变[16]。战争结束后,它于1920年被移交至法国,并更名为“斯特拉斯堡号”()[17]。1928年,舰只参加了搜寻意大利号飞艇的北极救援行动[18]。自1936年退役后,它一直在洛里昂被用作宿营船,直至1944年被德国人占领并凿沉于港湾,以保护那里的U型潜艇修藏坞[17]。
注释
- Strohbusch,第32頁.
- Gröner,第110頁.
- Gröner,第109頁.
- Gröner,第109–110頁.
- Gardiner & Gray,第161頁.
- Gardiner & Gray,第140頁.
- Tarrant,第31頁.
- Tarrant,第36頁.
- Halpern,第197頁.
- Campbell,第23頁.
- Woodward,第115–116頁.
- Tarrant,第282頁.
- Gardiner & Gray,第264頁.
- Tarrant,第62頁.
- Woodward,第118–119頁.
- Woodward,第165–166頁.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 The Daily News Almanac and Political Register,第443頁.
参考资料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格劳登茨级小巡洋舰 |
- Strohbusch, Erwin. . Bremerhaven: Deutsches Schiffahrtsmuseum. 1984.
- Campbell, John. . London, UK: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1-55821-759-2.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编).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Gröner, Erich.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alpern, Paul G. .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352-4.
- Tarrant, V. E. . London, UK: Cassell Military Paperbacks. 1995. ISBN 0-304-35848-7.
- Woodward, David. . London, UK: Cassell. 1918.
- 45. Chicago: Chicago Daily News Co. 1929. OCLC 750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