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莱斯·泽纳维

梅莱斯·泽纳维·阿瑟拉瑟阿姆哈拉語羅馬化:Mäläs Zenawi Äsräs1955年5月8日—2012年8月21日),衣索比亞政治家,提格雷尼亚人,1991年—2012年为埃塞俄比亚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梅莱斯·泽纳维·阿瑟拉瑟
埃塞俄比亚总理
任期
1995年8月23日—2012年8月21日
总统內加索·吉達達
吉爾馬·沃爾德-喬治斯
前任塔米拉特·萊恩(代理)
继任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
埃塞俄比亚临时总统
任期
1991年5月28日—1995年8月22日
前任特斯法耶·加布雷·基丹(代理)
继任內加索·吉達達
个人资料
出生(1955-05-08)1955年5月8日
 埃塞俄比亞提格雷省阿杜瓦
逝世2012年8月21日(2012歲—08—21)(57歲)
 比利時布鲁塞尔
墓地 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聖三一大教堂梅萊斯·澤納維陵寢[1]
国籍 衣索比亞
政党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1975年-2012年)
其他政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1989年-2012年)
提格雷马列主义联盟(1983年-1991年)
配偶阿泽伯·梅瑟菲纳
母校海尔·塞拉西一世大学(被开除)
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開放大學
宗教信仰(前为埃塞俄比亚正教

生平

1972年,梅莱斯以优异成绩从高中毕业,并获得“海尔·塞拉西一世奖学金”。此后,他就读于海尔·塞拉西一世大学。在上大学期间,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2]。1974年,他被大学开除,并于同年9月14日与其他学生建立了提格雷民族进步人士协会(又称提格雷民族组织,1975年改组为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

1983年,他在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内部创建奉行霍查主义路线的先锋分子组织(1985年改名为提格雷马列主义联盟),并开始成为反对门格斯图独裁政权的武装斗争的领袖。

1989年底,梅莱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苏联和其他东方集团国家从来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认为的最纯洁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阿尔巴尼亚[2]

1991年-1995年,任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临时总统,此后一直擔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直到去世。

2002年,他因和平解決與厄立特里亞邊界的爭端,獲得世界和平獎元首級的最高榮譽獎[3]

2012年8月21日,梅莱斯·泽纳维在布鲁塞尔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57岁[4]。根据埃塞俄比亚宪法,副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代行总理职务[5][6]。9月2日,埃塞俄比亚为泽纳维举行了国葬,成为该国80多年来首次为领导人举行的国葬;之后梅莱斯的遗体将安葬在圣三一教堂[7]

教育

1995年获得英国公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4年取得荷兰鹿特丹大学的经济学硕士[8]。2002年7月荣获韩国韓南大學的名誉政治学博士[9]

家庭

妻子是阿泽伯·梅瑟菲纳,两人育有三个孩子。阿泽伯曾任人民代表院社会事务委员会主席,2007年1月,她因领导抵抗艾滋病而被授予 "梦想遗产" 奖[10]。此外,她也与政府部门致力于解决该国儿童高死亡率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自从现任执政党执政以来,该国的儿童死亡率已经下降了40%[1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梅莱斯·泽纳维

参考文献

  1. . [2019-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2. . [2020-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5).
  3. . People's Daily. 16 July 2002 [201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英文)
  4. Tadesse, Kirubel. . Yahoo News. Associated Press. August 21, 2012 [August 2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5. . BBC. 21 August 2012 [21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6. . Indiavision news. Aug 21, 2012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4).
  7. . 杭州网. 2012-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5).
  8. More information on Meles Zenawi 存檔,存档日期2009-07-09.
  9. . Ethioembassy.org.uk. 19 July 2002 [13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28日).
  10. . [2012-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4).
  11. . Reliefweb.int. 24 February 2007 [13 Nov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