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義

楊中義印尼語1900年10月31日—1977年6月2日),印度尼西亞(印尼)華裔電影導演和監製,於荷屬東印度時期開始活躍於影壇。他青年時曾在荷里活修讀電影,但在1940年才加入影壇,並在《虛假天堂》()一片中擔任編劇。他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

楊中義
Fred Young
出生(1900-10-31)1900年10月31日
 荷屬東印度三寶瓏
逝世1977年6月2日(1977歲—06—02)(76歲)
 印度尼西亞瑪琅
职业電影導演、監製
活跃时期1940年—1974年

生平

1900年10月31日,楊中義出生於荷屬東印度三寶瓏府三寶瓏的華人家庭[1]。他在荷屬東印度接受初中教育[2],其後在1920年代與鄭丁春()和尼爾森·王()一同赴美國洛杉磯修讀電影[3]。楊中義投身影壇後亦曾與尼爾森·王合作[4]

楊中義在1940年加入影壇,在《虛假天堂》一片中擔任編劇[2]。同年,他與SI·林()在巴達維亞(今耶加達)成立大華影業()[5]。大華影業的首部作品《愛人》()由楊眾生()執導,並由SI·林和楊中義監製[6]。大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母親的眼淚》()同樣由楊中義監製,楊眾生執導,並由楊眾生的妻子菲菲·楊()主演,為一部講述一名年輕男人對拒絕讓母親居住的兄長展開复仇的悲劇[7][8]

1942年,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所有電影製作公司關閉,只剩餘一家仍繼續運作[9]。楊中義在此時轉投戲劇界,並成立泗水之星劇團()。楊中義在1949年印尼獨立後重返影壇,並協助成立泗水之星影業及執導其首部作品《同生共死》()。同年,他亦執導了《一條手帕》()一片[2]

楊中義在1950年代以導演、編劇和監製的身份[10]持續活躍於印尼影壇[1]。1960年代,由於印尼排華運動加劇,他開始改用類近印尼語的筆名烏托莫()從事編劇工作[1]。楊中義1960年代中期開始開始減少製作電影,但曾在1970年代短暫復出,最終在1977年6月2日在東爪哇省瑪琅逝世[2]

作品

楊中義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10]

腳註

參考資料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 Biran, Misbach Yusa. .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5)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印度尼西亚语).
  • Sun, Wanning. .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017-01-12]. ISBN 978-1-134-263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