榻上策
榻上策是魯肅在建安五年(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與張紘之江都對(192年),及諸葛亮之隆中對(發生於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國對策。由於其是在榻(一種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上進行的對話,因此得名。
孫權即位之初,本欲沿襲兄長孫策之政策通過匡扶漢室成就齊桓晋文之業,但周瑜卻認為孫權親賢重士,日後能成就帝業,遂將與他有相同想法的魯肅推薦給孫權,孫權見到魯肅後,对魯肅説:“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錶,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説:“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1]。
與江都對相比,魯肅提出的目標進一步升級,即從效仿晋文公、齊桓公通過匡扶王室來提升自身實力,到直接效仿漢高祖建號帝王以圖天下。與隆中對類似,該對話後來也成為東吳的治國方針。在此對話中的同時,曹操正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勝敗未分,而魯肅卻能在當時就看出北方的敵人將只會有曹操,之後依其計略,雖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第三次西伐黃祖(荊州牧劉表之部下,同時也是江夏太守)時,消滅了黃祖,然而孫權決定退出夏口,因此劉表的長子劉琦仍能到達夏口出任太守。之後,劉表病重身亡,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故東吳在企圖攻佔荊州,據有全長江流域之前,曹操就搶先南下進攻佔有荊州,進而據有在長江上游的江陵。此时吴諸大臣都认为应该投降曹操,唯独周瑜和鲁肃认为不可,主張聯合不久之前投靠劉表的劉備,抵抗南下的曹操,即是榻上策的延续。在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周瑜病逝,魯肅繼任其職,考慮到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於是建議讓劉備督導荊州,等於多樹曹操之敵。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聯劉抗曹是當時東吳的治國方針。[2]
參考文獻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榻上策 |
- . 王瑞功主编;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80页.
- .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