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堆遗址

樊城堆遺址位於中國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廟下村東側,地處贛江二級支流雌溪上游。樊城堆遺址位在拾年山遺址東約23公里處。蒙河在拾年山遺址南邊流經,該河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匯入贛江的支流——袁水,而樊城堆遺址附近的兩條河流與蕭江聯繫,最終也匯入贛江。地下有鹽礦。[1]

樊城堆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江西省樟树市
分类考古遗址
时代铜时并用时代青铜时代
编号第六批第99项
登录2006年5月25日

樊城堆遺址於1975年被發現,1977年、1978年、1980年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遺址為土墩型遺址,高出旁邊田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0米,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3]。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發掘簡界

樊城堆遺址的盤形鼎(可能被用作曬鹽工具)

樊城堆遺址是典型贛中地區青銅時期遺址,其文化堆積可分七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厚:30公分左右。第二層為吳城文化遺存;第三至第七層遺存的文化類型已被命名為樊城堆文化。遺址沒有做過測年,但依其與拾年山遺址比較,樊成堆文化遺存相當於拾年山遺址第三期文化層,所以年代為距今約4300~3700年;二層應為距今3700~3000年。[3][4]

出土遺跡有發現制陶窯址、房屋建築、灰坑、墓葬。墓葬以典型拾年山文化樊城堆文化為主,另發現一座與石家河文化相似的甕棺墓。

出土的遺物有石斧、石鏟等生產工具,杯、碗、罐袋足鬹等生活用具。4-5層少量發現的硬陶證明該遺址下層文化已屬於青銅時代。墓葬裡泥質黑皮陶較多;遺址出土很多夾砂陶淺盤形鼎,幾位學者認為這是本地特用的曬鹽工具。[5][4][6]

参考文献

  1. 樟樹市博物館對環境界介紹資料
  2. 国家文物局 编. . 文物出版社. 2008: 437. ISBN 978-7-5010-2446-9.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文物出版社. 1992: 129.
  4. 沈江. . 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016.
  5.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清江县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 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2. : 20–40 [2016-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6. 郭靜云.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