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圈
模糊圈,摄影术用语,又叫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点光源经过镜头在焦平面成的像是一个点,保持镜头与底片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圆形的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和点光源偏离程度,只要这个圆形像的直径足够小,相片看去仍然够清晰,点光源圆形像再大些,相片会显得模糊,这个临界点光源圆形像,就叫模糊圈。
在焦点附近,光线还未聚集到一点,点的影象成为模糊的一个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大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一般35毫照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30毫米,中幅相机镜头的模糊圈直径=1/15毫米,微型相机的模糊圈直径=1/60毫米。但是各照相机厂所定的模糊圈直径,会略微不同,宜参考照相机说明书。
模糊圈的概念首先由1866年英国摄影杂志署名T.H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来的,他通过实验发现人眼在25厘米明视距离看图,可以分辨图中相距为1/4毫米的两条线。一张35毫米照相机底片放大成20x30厘米相片(即放大8倍),相片上直径=1/4毫米的圆圈,在底片上应是一个直径为1/32毫米的圆圈,这就是后来徕卡等照相机厂取模糊圈为1/30毫米的由来。
常用模糊圈列表
底片 | 幅面尺寸 | 模糊圈 |
---|---|---|
微型相机 | ||
密诺斯 | 8 mm x 11 mm | 0.01 mm |
爱迪飒16 | 12 mm x 17 mm | 0.015 mm |
特熙纳 | 14 mm x 21 mm | 0.017 mm |
小型照相机 | ||
APS[1] | 16.7mm x 25.1mm | 0.018 mm |
135 型 (35 mm) | 36 mm x 24 mm | 0.029 mm |
中幅照相机 | ||
645 (6x4.5) | 56 mm x 42 mm | 0.047 mm |
6x6 | 56 mm x 56 mm | 0.053 mm |
6x7 | 56 mm x 69 mm | 0.059 mm |
6x9 | 56 mm x 84 mm | 0.067 mm |
6x12 | 56 mm x 112 mm | 0.083 mm |
6x17 | 56 mm x 168 mm | 0.12 mm |
大幅照相机 | ||
4x5 | 102 mm x 127 mm | 0.11 mm |
5x7 | 127 mm x 178 mm | 0.15 mm |
8x10 | 203 mm x 254 mm | 0.22 mm |
注释
- 常用于135格式数码单反照相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