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铜矿
橄榄铜矿(英語:)是一種砷酸銅礦物,化學式為Cu
2(AsO
4)(OH),結晶型態屬於單斜晶系(假斜方晶系),為熱液銅礦床氧化帶中很常見的次生砷酸銅礦物[2]。
| 橄榄铜矿 | |
|---|---|
![]() 斯洛伐克Špania Dolina地區產的橄榄铜矿 | |
| 基本資料 | |
| 類別 | 砷酸鹽礦物 |
| 化学式 | Cu2AsO4OH |
| IMA記號 | Oli[1] |
| 施特龙茨分类 | 8.BB.30 |
| 戴納礦物分類 | 41.06.06.01 |
| 晶体分类 | 棱柱形(2/m) (H-M記號相同) |
| 晶体空间群 | P21/n |
| 性質 | |
| 顏色 | 橄欖綠至黃色或褐色、灰綠色、灰白色 |
| 晶体惯态 | 纖維狀、球狀和腎狀或者顆粒狀、土狀、塊狀 |
| 晶系 | 單斜晶系 |
| 雙晶 | 常出現於{010} |
| 解理 | {101}, {110}不明顯 |
| 断口 | 貝殼狀斷口到參差斷口 |
| 莫氏硬度 | 3 |
| 光澤 | 金剛光澤到玻璃光澤,如果是纖維狀,則為珍珠光澤到絲絹光澤 |
| 條痕 | 橄欖綠至褐色 |
| 透明性 | 半透明致不透明 |
| 比重 | 4.46 |
| 光學性質 | 雙軸(+/-) |
| 折射率 | nα = 1.747 - 1.780 nβ = 1.788 - 1.820 nγ = 1.829 - 1.865 |
| 双折射 | δ = 0.082 - 0.085 |
| 多色性 | 微弱,綠色和黃色 |
| 2V夹角 | 測量值:80°- 90° 計算值:46°- 84° |
| 色散率 | 強 r > v 或 r < v |
| 參考文獻 | [2][3][4] |
名稱
橄榄铜矿的名稱因其顏色呈現橄欖綠而得名,在1789年由德國地質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以德語命名為「olivenerz」,而到了1920年代單字後綴的「-erz」才被改成「-ite」[3]。
晶體慣態
有時候以終端為圓頂的簡單棱柱狀的小型明亮晶體出現,但是針狀晶體的球狀聚晶更為常見,這些纖維狀的晶體通常具有天鵝絨般的光澤。另外有時候也會以具有層狀結構或是鬆軟土狀的產狀出現[5]。
参考資料
- Warr, L.N. .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21, 85 (3): 291–320. Bibcode:2021MinM...85..291W. S2CID 235729616. doi:10.1180/mgm.2021.43
. - (PDF). [2023-09-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24).
- . [202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8).
- . [2023-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1).
-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此句或之前多句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橄榄铜矿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