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府城隍庙
历史
正定府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一向为正定道教活动中心,府、县所设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都纪、副都纪和道会司道会都驻于城隍庙内。正定府城隍庙会在每年五月十七,是正定最大的庙会[1]。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城隍庙成为“破四旧”的重点对象,神像被毁,庙宇被木器厂占用。1980年代,庙内仅存前殿、后殿两座建筑。1989年5月12日失火焚毁。2019年10月,正定府城隍庙根据文献资料和基址考古,在原址按1:1复建。[2]
建筑
正定府城隍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从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为戏楼、旱桥、牌楼、山门、正殿、后寝宫。两侧配殿为单檐歇山顶,东侧为十王殿、药王殿、财神殿;西侧为十王殿、瘟神殿、土地殿。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屋顶绿琉璃瓦剪边。
保护
1982年11月13日,正定府城隍庙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参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