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國家
正常國家,又稱普通國家,政治學術語。一般的主權國家,稱為正常國家。相對於正常國家,那些因為特殊歷史因素,無法享有完整主權、憲政體制與國際外交的國家,被稱為非正常國家。由非正常國家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稱為國家正常化或正常化國家。
國家正常化的呼聲,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因為日本戰敗,日本被美國軍事佔領及託管,《日本國憲法》限制日本發展國防軍備及禁止宣战权。駐日美軍因此被部份日本人視為美國侵害日本主權的象徵。同樣由美國駐軍的韓國,也出現國家正常化的呼聲,為因應北韓的军事威脅,歷來韓國政府从未正式要求从驻韓美军手中取回战时指揮权。
概論
正常國家的概念,主要在於擁有獨立自主的主權。對外而言,是獲得國際社會認同,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加入國際組織,不受其他國家支配;對內而言,是讓這個國家的國民可以獲得制定憲法,修改法律等權利。
日本國
1952年,日本恢復主權後,日本右翼團體人士認為,《日本國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非軍事化,不能發展國防武力,自衛隊也無法正式派駐海外,是造成日本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的最大阻力。此外,《美日安保條約》所衍生的駐日美軍問題(其设置军事法庭,驻日美军若在日本干犯法律,将由美國的军事法庭处置,而非日本法院),也成為日本政壇爭論的焦點。
1993年,《日本改造計畫》一書首次提出「普通國家」一詞,主張日本應該修改《日本國憲法》第9條,由完全非軍事化改為擁有合法自衛權。在和平以及避免軍國主義復辟的前提下,發展自衛隊武力,積極參與國際安全體系,參與聯合國的和平部隊活動。日本和平安全法制通過后,自衛隊可以在美國要求及同意下派駐海外。
日本的左翼政党如日本共產党及社会民主党多年来一直反对《美日安保條約》並反對美國继续驻军,但因反對战爭,一直支持保留《日本國憲法》第9條,反對修憲。
不少日本的右翼政治人物都主張修改憲法第9條,特別是當中的「非戰條款」,並把自衛隊改為正規國防軍,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使軍事行動在全球可以活動,這也是长期执政的自由民主党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主張。但因修憲門檻太高,自民党即使一直希望修憲,始终未有把修憲草案付諸公投,而2012年后,支持修憲的國會議員已超過三分之二。
大韓民國
由美國駐軍的韓國,也曾出現過國家正常化的呼聲。當中不少要求美軍撤離韓國及停止駐軍,把軍事指揮區交還韓國。然而,但在目前韓半島仍未統一的情況,南北韓軍事對峙及北韓發展核武的威脅下,這個要求並不現實。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因朝鮮戰爭造成的國家分裂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長期經濟封鎖朝鮮的原因,朝鮮自金日成后走向世襲專政的政治道路,實行先軍政治和發展核武器,並由此產生朝鮮核問題。使朝鮮成為國際社會最孤立的國家之一。 2018年之后,擔任朝鮮最高領導人的金正恩開展多方位外交,與美、俄接觸,讓國際社會解除制裁;改善國民經濟,最終成為正常國家。
台灣
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認為,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台灣還不是個獨立的正常國家,主張结束现行中華民國憲政体制,公開宣布台灣獨立建國。
還有一些台獨支持者認為,臺灣現今实际上已經是個主权獨立的國家,但是仍只是個「非正常國家」(目前台灣國名叫中華民國,政权来自中國大陸,法理上仍属中国),因此主張透過推動正名、制定新憲法、以「台灣」名义加入聯合國等方式,使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如民主進步黨的〈臺灣前途決議文〉和〈正常國家決議文〉就是抱持國家正常化的立場。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也是這個路線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2007年3月6日,針對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四要一沒有」言論的相關問題,前總統李登輝說,台灣已經是獨立的國家,現在講台灣獨立會引起國際社會誤解,不如朝向「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共識努力,才能讓台灣成為正常的國家[1]。
2021年9月26日,前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批評,民進黨除了台灣意識與台獨以外,中心思想是搖擺的,純靠台灣意識和國內外大環境獨利民進黨、不利中國國民黨而取勝,這不是正常國家、正常政黨[2]。
許慶雄的觀點
淡江大學教授、獨派憲法學者許慶雄於2006年著文認為,臺灣獨立運動支持者的主流意見認為臺灣只是個「非正常國家」,這是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影響,「台灣近來出現許多奇怪的獨立建國理論,不論是908建國、正名制憲建國、甚至有人說台灣屬於美國一部分等等,這些種種理論,都只是希望能夠『輕鬆快樂、偷偷摸摸來建國』,是一種『撿便宜』的心態,不是個應該有的行為」[3]。
許慶雄在2008年撰文表示,如果認為台灣可以在國際社會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偷偷宣布獨立建國,那就違背國際法法理,因為國家不可能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中完成獨立建國;「台灣已經成為獨立國家,但全世界都不知道,只有台灣人民自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國家必須具備領域、人民、政府等要素;但像中華民國台灣這樣支配某些地域、人民且有政府的組織型態,卻不一定是國家。即使具備成為國家的要素,如果沒有『意志』建國、積極主動持續向國際社會『宣布獨立』(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以表明建國的決心,就不可能成為主權國家。」[4]
參考資料
- 吳詠平、張麗娜、陳明旺. . 台灣蘋果日報. 2007-03-07 [2014-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7) (中文(臺灣)).
- 李培睿. . 中時新聞網. 2021-09-27 [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4).
- 陳宗逸. . 《新台灣新聞周刊》第551期. 2006-10-12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中文(臺灣)).
- 許慶雄. .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38期. 2008-06-12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中文(臺灣)).
- 鄒麗泳. . 中評社. 2013-04-29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7).
- 陳慧萍. . 自由時報. 2013-04-30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3).
- 壽翁. . 《海峽評論》270期(2013年6月號). 2013-06 [201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