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寺 (圆明园)
历史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為“興黃教以安蒙古”,乃修建藏傳佛教寺院正覺寺。據清朝檔案史料《圓明園》載:“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奏請新建正覺寺安設喇嘛住持焚修。奉旨:著由香山寶諦寺撥派大喇嘛一名、小喇嘛四十名,即于此內委署副大喇嘛兩名住持焚修念經,即著伊等就近前往,在含經堂梵香樓,每月初一、十五、初八、十三、三十日念經五次。”[1][2]
清朝,正觉寺是理藩院管理的满族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北京9座满族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清朝载于《理藩院则例》的满族藏传佛教寺庙共有6座,分别为东陵隆福寺、西陵永福寺、香山宝谛寺、圆明园正觉寺、功德寺、承德殊像寺。[3]
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圓明園又遭八国联军破坏。在这兩次劫难中,正覺寺因位于圓明三園園牆外而幸免,最终成为圓明園內残存的完整度最高的建築群,寺內還存有圓明三園唯一残留的古樹群。[1][2]
1900年前后,正覺寺曾一度被義和團占用。八國聯軍占领北京時,寺內部分門窗及佛像被駐在该寺南边的朗潤園(今属于北京大学)的德軍毀壞。民國初年,正覺寺被顏惠慶購买并当作私人別墅,寺内喇嘛被遣散,佛像被拆除,建筑进行了改造。[1]释妙舟《蒙藏佛教史》载,“新正觉寺。在万寿山迤东三里河,建于乾隆年间。殿共四进,枕山临水,风景幽雅。规模宏敞,备极辉煌,万寿之水,环流寺门。寺内前额定喇嘛三十余名,民国十一年易为某宅公馆,寺内喇嘛奉令移居海甸陈府。”[4]
后來,正覺寺被轉售与清華大學当作教職員工宿舍。1970年代起,占用正覺寺的海淀機械廠(今北京長城鍋爐廠)等單位又拆改了寺內的古建筑。到2002年正覺寺復建之前,正覺寺的建築中僅余山門、文殊亭、4座配殿、26棵古樹。[1]
1990年代起,正覺寺的保護受到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圓明園等單位的关注。2000年7月,寺内的25位居民被搬迁,拆除了寺院范围内非古建筑1026.42平方米。2001年底,使用正觉寺的长城锅炉厂拆迁。2002年,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中共海淀區委、海淀區人民政府啟動了正覺寺的保護、修繕及復建工作。在圓明園建筑中,正覺寺也是迄今唯一获得文物保护部門批復而整體復建的古建築群。[1]
2002年底起,正覺寺整修工程分兩期开展,一期修繕工程修繕了正覺寺全部遺留建築,面積990平方米。2009年12月16日,正覺寺復建保護工程正式開工,復建的对象包括天王殿、三聖殿、最上樓、六大金剛殿、東路輔房、東轉角房、院門、掖門等,面積2659平方米。2010年10月8日,正值“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日”前夕,正觉寺复建保护工程主体工程完工。[1][2]山门广场上同时竖立刻有欧阳中石所题“不能忘记”的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石[5]。
2011年7月6日,正覺寺复建保护工程全面竣工,首次對公眾試開放,同时在天王殿展出“涅槃的奇跡——正覺寺專題展”。在刚刚試開放的正覺寺内,并无佛像乃至香爐。这是由于原先的佛像早已毀灭,是否需重設佛像,圆明园管理處還需向國家文物局申報。[1][2]
建筑
正覺寺位于圓明三園之一綺春園正宮門以西,坐北朝南,后門通往綺春園,但又獨立成一院,南侧單設山门。该寺占地面积1.4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649平方米,主要建筑有:[1]
- 山門:两侧有八字墙。山門外檐刻有“正覺寺”三字,為乾隆帝御書,漢文、滿文、藏文、蒙古文四体文字合璧。[1]
- 天王殿: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五间。[1]
- 鐘樓、鼓樓:位于天王殿前东西两侧。[1]
- 三聖殿:位于天王殿以北。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后出抱厦三间。[1]
- 五佛殿:位于三聖殿前东西两侧,是三聖殿的左、右配殿。[1]
- 文殊亭:位于三聖殿以北。平面呈八角形。原来供奉文殊菩薩騎青獅之像。[1]
- 最上樓:位于寺院最北端,为藏经楼。原来供佛5尊。[1]
- 六大金剛殿:位于最上樓前东西两侧,是最上樓的左、右配殿。[1]
图片
- 修复的正觉寺山门
- 重建的天王殿
- 重建的三圣殿
- 修复的八角形文殊殿
- 重建的最上樓
- 正觉寺马首
参考文献
- 周芳,正覺寺里話今昔,中国民族宗教网,2011-07-12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4.
- 圆明园正觉寺修复重张,网易,2011-07-07
- 阿旺平措,清代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与影响,法音2012年06期
- 释妙舟,蒙藏佛教史,广陵书社,2009年,第266页
- . 北京日报. 2010-10-11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正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