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韻
《洪武正韻》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书,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韻》為準則。但從編輯人員的籍貫來看,絕大多數卻是來自浙江、安徽一帶。此乃因为中原「雅」音与中原「俗」音不同,雅音追求上溯古来音韻,而不同於河南地区的市井口语。[1][2]
雖然《洪武正韻》之編纂要求是以「中原雅音」為標準,但其性質不是一個單純、完整語音系統,實際上兼有舊韻書、明初官話、江淮方言、吳音的特點,不能代表明初實際語音體系[3]:161。
《洪武正韻》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簡稱《增韻》)的基礎上重編[3]:25。《洪武正韻》刊行四年之後,明太祖又因書中「尚有未諧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韻》有了兩個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編七十六韻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韻本[3]:2[lower-alpha 1]。《正韻》和《增韻》、八十韻本和七十六韻本之間的差異,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記錄[3]:21,因此比較兩者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話音系之特點。
音系
韻母
舒聲二十二韻母,每個韻母都可以配平、上、去三聲調。入聲十韻母,仍保留-p、-t、-k韻尾。
這樣共有22 x 3 + 10 = 76韻:
平聲:東·支·齊·魚·模·皆·灰·真·寒·刪·先·蕭·爻·歌·麻·遮·陽·庚·尤·侵·覃·鹽
上聲:董·紙·薺·語·姥·解·賄·軫·旱·產·銑·篠·巧·習·馬·者·養·梗·有·寢·感·琰
去聲:送·置·霽·禦·暮·泰·隊·震·翰·諫·霰·嘯·效·個·祃·蔗·漾·敬·宥·泌·勘·艷
入聲:屋·質·曷·轄·屑·藥·陌·緝·合·葉
聲調
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注釋
- 八十韻本未曾重刊,湮沒數百年。下文中的《洪武正韻》,如未注明,俱指七十六韻本。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洪武正韻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洪武正韻 |
- 臺灣饒平客話 作者徐貴榮 出版商:五南圖書公司 ISBN:957-11-4179-8
- 『洪武正韻』凡例「旧韻元収九千五百九十字。毛晃増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劉淵増四百三十六字。今一依毛晃所載。有闕略者、以它韻参補之。」
- 寧忌浮. .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ISBN 7532612554.
參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