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親衛隊師列表

本條目羅列武裝親衛隊級部隊。武裝親衛隊是納粹德國的一支軍事組織,源自於親衛隊中挑選組成的「親衛隊特別機動隊」。隨後依戰事演進與「親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擴大影響力的需求[1]:34, 54-55,親衛隊在德國與各佔領區招募德意志裔平民加入,之後又改採強徵的方式補充兵員,武裝親衛隊於1944年時共有約91萬兵力[2]:223-224,而中後期組成的許多師級部隊多未達到應有的編制兵力,有20個師僅具備級的戰力[3]:210

1942年6月21日,親衛隊旗隊領袖奧古斯特·戴克曼親衛隊第5師「維京」的士兵們。

戰爭初期的武裝親衛隊的招募要求嚴格,僅開放身為其意識形態規定的「優等民族」——亞利安人加入[4]:51,身高、近視、犯罪紀錄亦在評選範圍內,但到了大戰後期因為兵員缺乏,不得不放寬標準,包括俄羅斯人義大利人烏克蘭人法蘭西人荷蘭人等等,成了德國一支大量混雜外籍人員的軍事組織,數量約有50萬人[5]:133。戰爭期間,武裝親衛隊初期成立的幾個師享有精良的裝備,常被視作德軍中的精銳,並參與許多重大戰役或是充當戰線上的救火隊,但隨著組成人員複雜化,其戰力亦大幅下降,且該組織亦於戰爭中犯下多起屠殺戰俘、平民的戰爭罪行。戰後,武裝親衛隊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宣佈為非法組織[5]:251,多位領導人亦因不同的理由而被起訴。

武裝親衛隊的師級部隊有的冠有「榮譽稱號」,其名稱包含民族、組織、歷史名人、地名、民族飾物等多種,但其有無與戰鬥能力沒有直接關係,如戰力低下的第13師第21師擁有「聖刀」與「斯坎德培」的稱號,還有特製的繡名袖帶,但戰力強的第19師卻無此裝飾,連個稱號也沒有[1]:248

正規師

第1到第10師

番號 標誌 全稱 創建時間[註 1] 末任師長 人員數 兵源
1 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
1. 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1942年7月15日[6]:7 奧托·庫姆[7] 22,000[7]
(1944年12月)
以希特勒的親衛隊貼身護衛團為核心,加上德國各地的志願者組成[3]:210
2 親衛隊第2「帝國」裝甲師
2. 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1939年10月10日[6]:14 魯道夫·萊赫曼[8] 20,184[8]
(1944年6月)
以「親衛隊特別機動隊」為核心,加上德國各地的志願者組成[3]:210
3 親衛隊第3「骷髏」裝甲師
3.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1939年10月16日[6]:22 海爾穆特·貝克爾[9] 21,186[9]
(1942年12月)
以「骷髏總隊」為核心,加上德國各地的志願者組成[3]:210
4 親衛隊第4警察裝甲擲彈兵師
4. SS-Polizei-Panzergrenadier-Division
1939年10月1日[10] 弗里茲·戈歐勒[11] 16,139[11]
(1944年6月)
由德國「秩序警察」所組成[3]:210
5 親衛隊第5「維京」裝甲師
5. SS-Panzer-Division „Wiking
1940年12月1日[6]:40 卡爾·烏爾里希[12] 17,347[12]
(1941年)
由德國與西歐佔領國的志願者組成[3]:210
6 親衛隊第6「北方」山地師
6. SS-Gebirgs-Division „Nord
1941年6月17日[13] 弗朗茲·謝里柏[14] 21,247[14]
(1942年12月)
以「骷髏團」為核心,加上德國各地的志願者組成[3]:210
7 親衛隊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
7. 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1942年3月1日[15] 奧古斯特·施密特柏[15] 21,102[15]
(1943年12月31日)
南斯拉夫德意志裔人志願者組成[3]:210
8 親衛隊第8「弗洛里安·蓋爾」騎兵師
8. SS-Kavallerie-Division „Florian Geyer
1942年6月21日[16]:21 約哈希姆·盧莫赫[17] 13,000[17]
(1944年12月)
親衛隊騎兵團為核心,加上德國各地的志願者組成[3]:210
9 親衛隊第9「霍亨斯陶芬」裝甲師
9. 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
1943年2月1日[18] 瓦爾特·哈塞爾[19] 19,611[19]
(1943年12月)
由德國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0
10 親衛隊第10「弗倫斯堡」裝甲師
10. SS-Panzer-Division „Frundsberg
1943年1月8日[20] 弗朗茲·羅斯戴爾[20] 19,313[21]
(1943年12月)
由德國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1

第11到第20師

番號 標誌 全稱 創建時間[註 1] 末任師長 人員數 兵源
11 親衛隊第11「北地」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11. 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1943年3月22日[22] 古斯塔夫·克魯肯堡[23] 11,749[23]
(1943年6月)
由西歐志願者組成,多來自先前被親衛隊解散的外籍軍團組織——「尼德蘭軍團」、「挪威軍團」、和「丹麥自由軍[3]:211
12 親衛隊第12「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
12. SS-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
1943年7月20日[24] 胡戈·克拉斯[24] 21,482[25]
(1943年12月)
由「希特勒青年團」成員組成[3]:211
13 親衛隊第13「聖刀」武裝山地師(克羅埃西亞第1師)
13.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 1)
1943年4月30日[26] 迪西德里斯·漢佩爾[27] 21,065[27]
(1943年12月)
由南斯拉夫穆斯林志願者組成[3]:211
14 親衛隊第14武裝擲彈兵師(加利西亞第1師)
14.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galizische Nr. 1)
1943年7月30日[28] 帕弗洛·夏祖克[29]:13 22,000[30]
(1944年12月)
烏克蘭志願者組成[3]:211
15 親衛隊第15武裝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1師)
15.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 1)
1943年9月[31] 卡爾·布魯克[29]:16 20,291[32]
(1943年12月)
拉脫維亞志願者組成,許多從「輔助警察」轉調而來[3]:211
16 親衛隊第16「親衛隊全國領袖」裝甲擲彈兵師
16.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
1943年10月3日[33] 奧托·鮑姆[29]:19 14,223[34]
(1943年12月)
以希姆萊的個人護衛營為核心,加上德國的志願者和被徵召的德意志裔人組成[3]:211
17 親衛隊第17「古茲·馮·伯利辛根」裝甲擲彈兵師
17.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ötz von Berlichingen
1943年10月3日[35] 格奧爾格·波契曼[29]:21 18,354[36]
(1944年6月15日)
由德國與德意志裔人的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1
18 親衛隊第18「霍斯特·威塞爾」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18. 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Horst Wessel
1944年1月25日[37] 海因里希·彼得森[29]:23 11,000[38]
(1944年12月)
匈牙利籍德意志裔人的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1
19 親衛隊第19武裝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2師)
1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 2)
1944年1月7日[39] 布魯諾·史崔根巴赫[29]:33 10,592[40]
(1944年6月)
由拉脫維亞志願者組成,許多從「輔助警察」轉調而來[3]:211
20 親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1師)
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1944年1月24日[41] 伯赫德·馬克[29]:35 15,382[42]
(1944年9月20日)
愛沙尼亞志願者組成,許多從「輔助警察」轉調而來[3]:211

第21到第30師

番號 標誌 全稱 創建時間[註 1] 末任師長 人員數 兵源
21 親衛隊第21「斯坎德培」武裝山地師(阿爾巴尼亞第1師)
21.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Skanderbeg
(albanische Nr. 1)
1944年4月中[43] 阿爾弗雷德·格拉夫[29]:38 6,156[44]
(1944年6月)
阿爾巴尼亞穆斯林志願者所組成[3]:212
22 親衛隊第22「瑪麗亞·特蕾莎」志願騎兵師
22.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Maria Theresa
1944年4月29日[45] 奧古斯特·贊漢德[29]:39 8,000[46]
(1944年12月)
由德國與匈牙利的德意志裔人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2
23 親衛隊第23「尼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師(荷蘭第1師)
23. 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 (niederländische Nr. 1)
1945年2月10日[47] 尤根·華格納[29]:41 6,000[48]
(1944年12月)
由荷蘭志願者組成,多來自先前被親衛隊解散的「尼德蘭軍團」[3]:212
23 親衛隊第23「卡瑪」武裝山地師(克羅埃西亞第2師)
23.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 2)
1944年7月10日[49] 古斯塔夫·隆巴德[29]:40 2,199[50]
(1944年6月)
由南斯拉夫穆斯林志願者組成[3]:212
24 親衛隊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
24. Waffen-Gebirgs-(Karstjäger-)Division der SS
1944年7月18日[51] 阿道夫·華格納[52]:4 3,000[53]
(1944年12月)
由義大利志願者組成[3]:212
25 親衛隊第25「匈雅提」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1師)
25.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Hunyadi
(ungarische Nr. 1)
1944年11月2日[54] 約瑟夫·格拉希[52]:5 15,000[55]
(1944年12月)
由匈牙利志願者組成[3]:212
26
親衛隊第26裝甲師
26. SS-Panzer-Division
1944年8月10日[56] 未配置[56] 未編成[56] 未編成,於1944年9月8日被併入親衛隊第17「古茲·馮·伯利辛根」裝甲擲彈兵師[56]
26 親衛隊第26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2師)
26.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 2)
1944年11月30日[57] 約瑟夫·格拉希[52]:6 13,000[58]
(1944年12月)
由匈牙利志願者組成[3]:212
27 親衛隊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佛拉芒第1師)
27.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
(flämische Nr. 1)
1944年10月19日[59] 托瑪斯·穆勒[60] 7,000[60]
(1944年12月)
佛拉芒志願者組成,多來自原「親衛隊佛拉芒外籍軍團」[3]:212
27
親衛隊第27裝甲師
27. SS-Panzer-Division
1944年8月10日[61] 未配置[61] 未編成[61] 未編成,於1944年9月9日改編為「親衛隊第51裝甲擲彈兵旅[61]
28 親衛隊第28「瓦隆」志願裝甲擲彈兵師
28. 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
1944年10月19日[62] 里昂·德蓋爾[52]:11 4,000[63]
(1944年12月)
瓦隆志願者組成,多來自原國防軍下轄的「瓦隆軍團[3]:212
29 親衛隊第29「羅納」武裝擲彈兵師(俄羅斯第1師)
2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ONA
(russische Nr. 1)
1944年8月1日[64] 海因里希·尤爾斯[64] 15,000[65]
(1943年9月)
俄羅斯戰俘中的志願者組成[3]:212
29 親衛隊第29武裝擲彈兵師(義大利第1師)
2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enische Nr. 1)
1945年3月9日[66] 埃爾溫·茲薛普[52]:18 15,000[67]
(1944年12月)
由義大利志願者組成[3]:212
30 親衛隊第30武裝擲彈兵師(俄羅斯第2師)
3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 2)
1944年8月1日[68] 漢斯·希格林[52]:20 4,400[69]
(1944年12月)
由俄羅斯志願者組成,許多從「輔助警察」轉調而來[3]:212,1945年1月1日解散改編入親衛隊第30師[68]
30 親衛隊第30武裝擲彈兵師(白俄羅斯第1師)
3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weißruthenische Nr. 1)
1945年3月9日[70]:344 漢斯·希格林[3]:212 不詳 由俄羅斯志願者組成[3]:212

第31到第38師

番號 標誌 全稱 創建時間[註 1] 末任師長 人員數 兵源
31 親衛隊第31志願擲彈兵師
31.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1944年10月1日[71] 威廉·特拉班德[52]:21 11,000[3]:213
(1945年)
由捷克籍德意志裔人志願者與被徵召者組成[3]:213
32 親衛隊第32「一月三十日」志願擲彈兵師
32.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30. Januar
1945年1月30日[72] 漢斯·肯平[52]:23 12,000[3]:213
(1945年)
由德國被徵召者、親衛隊學校學員、德意志裔志願者和被徵召者組成[3]:213
33 親衛隊第33武裝騎兵師(匈牙利第3師)
33.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 3)
未創建[73] 迪亞哥·拉斯洛[73] 未編成[3]:213 由匈牙利志願者組成[3]:213
33 親衛隊第33「查理曼」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1師)
33.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ösische Nr. 1)
1945年2月10日[74] 亨利·約瑟夫·芬內特[52]:24 7,000[3]:213
(1945年)
法国志願者組成,多來自原國防軍下轄的「反布爾什維克法蘭西軍團[3]:213
34 親衛隊第34「尼德蘭國土風暴」志願擲彈兵師(荷蘭第2師)
34.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 (niederländische Nr. 2)
1945年2月10日[75] 馬丁·克羅瑟爾[52]:34 7,000[3]:213
(1945年2月10日)
由荷蘭志願者組成,多來自「荷蘭輔助警察[3]:213
35 親衛隊第35警察擲彈兵師
35. SS- und Polizei-Grenadier-Division
1945年2月10日[76] 呂迪格爾·派普克倫[76] 5,000[3]:213
(1945年)
由德國警察組成[3]:213
36 親衛隊第36武裝擲彈兵師
36.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1945年2月20日[77] 弗里茲·許米德斯[77] 6,000[77]
(1944年12月29日)
由德國、東歐志願者組成,其中來自由大量罪犯組成的「迪勒万格特別指揮隊[3]:213
37 親衛隊第37「呂佐」志願騎兵師
37.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Lützow
1945年2月19日[78]:49 卡爾·凱瑟勒[79] 1,000[3]:213
(1945年)
由徵召來的匈牙利德意志裔人,加上親衛隊第8「弗洛里安·蓋依」騎兵師與親衛隊第22「瑪麗亞·特蕾莎」騎兵師的殘部所組成[3]:213
38 親衛隊第38「尼柏龍根」擲彈兵師
38. SS-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
1945年3月27日[80] 馬丁·史坦吉[80] 1,000[3]:213
(1945年)
由德國志願者、被徵召者、親衛隊學校人員組成[3]:213

其他

除了上述各師外,武裝親衛隊還有短期控制過幾個原屬國防軍的師級部隊,亦有與其混編的單位,見下:

番號 標誌 全稱 創建時間[註 1] 末任師長 編制
肯夫裝甲師
Panzer Division Kempf
1939年8月中[81] 沃爾納·肯夫[82] 該師由陸軍和武裝親衛隊的單位混編而成,後者的單位包括親衛隊「德國」摩托化步兵團、親衛隊砲兵團、親衛隊偵搜分隊、親衛隊防空機槍營第2連、親衛隊通信營[82][81]
復仇師
Division z.V.
1944年10月1日[83] 漢斯·卡姆勒[84] 「復仇師」是負責操作「復仇武器」V型火箭的單位。原本陸軍、空軍和親衛隊爭相控制該型武器,但「7月20日密謀案」後大幅提高了親衛隊掌握的權力,得以接管其營運[83],但該師下屬單位僅「親衛隊第500發射營」為親衛隊直屬單位,其餘皆陸軍單位[84]
1 第1哥薩克騎兵師
1. Kosaken-Kavallerie-Division
1944年11月[85] 康斯坦丁·瓦格納[85] 原為陸軍第1騎兵旅,後於1944年11月名義上轉交給武裝親衛隊指揮[85],但實務面上基本仍為陸軍所控制[1]:139
2 第2哥薩克騎兵師
2. Kosaken-Kavallerie-Division
1944年11月[86] 漢斯-約哈希姆·馮·舒爾茲[86] 原為陸軍第2騎兵旅,後於1944年11月名義上轉交給武裝親衛隊指揮[86],但實務面上基本仍為陸軍所控制[1]:139

註解

  1. 本欄位「創建時間」指的是該單位擴編或重整後正式全稱帶有「師」的日期,而非該師核心單位創建的時間。

資料來源

  1. (英文)Gordon Williamson. . Tournai: Sidgwick & Jackson. 1995. ISBN 0283062800.
  2. (法文)Heinz Höhne. . Tournai: Casterman. 1968.
  3. (英文)Lumsden, Robin. . Sutton Publishing. 1997. ISBN 0750940506.
  4. (英文)Goldsworthy, Terry. . Dog Ear Publishing. 2010. ISBN 978-1-60844-639-1.
  5. (英文)George Stein. .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978-0-8014-9275-4.
  6. (英文)Gordon Williamson. .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1-84176-589-9.
  7.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8.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9.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10. (英文)Jason Pipes. . FeldGrau.com.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1.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2.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13.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Bundesarchiv. 2008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4.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5.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9).
  16. (英文)Jeffrey T Fowler. .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3231.
  17.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18.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Bundesarchiv. 2008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
  19.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20. (英文)Jason Pipes. . FeldGrau.com.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1.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22.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3.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24.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25.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26.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27.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28.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29. (英文)Gordon Williamson. . Osprey Publishing. 2004. ISBN 1841765910.
  30.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31.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32.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33.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34.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35.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4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36.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37.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38.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39.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40.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1.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42.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43.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44.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45.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46.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47.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48.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49.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2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50.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51.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8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52. (英文)Gordon Williamson. . Osprey Publishing. 2004. ISBN 1-84176-592-9.
  53.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54.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9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55.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56. (英文)Jason Pipes. . FeldGrau.com.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57.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58.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59.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2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60.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61. (英文)Jason Pipes. . FeldGrau.com.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62.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1).
  63.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64.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65.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4).
  66.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67.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68. (英文). FeldGrau.com.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69.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70. (英文)Leonid Rein. .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2007. doi:10.1080/13518040701378360.
  71.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72. (德文)Elfriede Frischmuth. . Archival Portal Europe Foundation. 2009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73.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5).
  74.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75. (英文). waffen-ss.nl. [2016-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76. (英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4).
  77.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6).
  78. (英文)Richard Landwehr. . Merriam Press. 1997. ISBN 9781576381052.
  79.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80.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81.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2.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83. (英文)Marcus Wendel. . Axis History.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6).
  84. (德文)Thomas Menzel. . Bundesarchiv. 2005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85.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86. (德文). lexikon-der-wehrmacht.de. [2016-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