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州

归州唐朝清朝设置的

沿革

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分夔州秭归县巴东县归州治所在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隸夔州總管府。相当于今湖北省秭归县、巴东县、兴山县。武德三年(620年),分秭歸縣置興山縣。至此,歸州領三縣:秭歸、興山、巴東。武德七年(624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歸州仍隸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歸州直屬山南東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歸州为巴東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巴東郡為归州,隸荊南節度使。乾元二年(759年),歸州改隸夔忠等州都防禦使。上元元年(760年),歸州還隸荊南節度使。[1]

宋朝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荊南節度使高繼沖歸朝,宋得歸州。後歸州屬荊湖北路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歸州改屬夔州路紹興五年(1135年),歸州復屬荊湖北路。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歸州復屬夔州路淳熙十四年(1187年),歸州復屬荊湖北路。淳熙十五年(1188年),歸州復屬夔州路端平三年(1236年),因避大蒙古国南侵,州治迁至江南。德祐元年(1275年),歸州降於元朝[2]

元朝

至元十二年(1275年),歸州隸荆湖等路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歸州为归州路,隸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1279年),降归州路為歸州,仍直隸湖广等处行中书省[3]至正十五年(1355年),歸州改隸四川等处行中书省[4]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歸州為天完政權所攻陷[5]

明朝

甲辰年(1364年),朱元璋陳理,佔領歸州,隸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廢歸州,其所領三縣改屬荊州府夷陵州。洪武十年(1377年),改秭歸縣為長寧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長寧縣為歸州,領興山縣,屬荊州府正統九年(1444年),廢興山縣。弘治三年(1490年),復置興山縣。嘉靖四十年(1561年),州治迁回江北。隆慶四年(1570年),夷陵州巴東縣改屬歸州。至此,歸州領二縣:興山、巴東。[6]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佔領歸州。雍正六年(1728年),升歸州為直隸州,直隸於湖北省夷陵州長陽縣改屬歸州;裁施州衛恩施縣,屬歸州。至此,歸州領四縣:興山、巴東、長陽、恩施。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歸州直隸州為散州,屬宜昌府;興山、巴東、長陽三縣改屬宜昌府;恩施縣改屬施南府[7]

1912年,改歸州为歸县,直隸於湖北省。1914年,改归县为秭归县[8]

長官

唐朝歸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907年)
  • 谢统师(627年)
  • 独孤义恭(贞观初年)
  • 執失思力龍朔時)
  • 崔玄藉(666年出任)
  • 寇志覽(高宗時)
  • 李琮(高宗時)
  • 董寄生(677年見任)
  • 张诜(唐高宗、武后时)
  • 吉哲(武后時)
  • 賈敬宗(約武后、中宗時)
  • 趙彥昭(710年出任)
  • 郭諶(開元時)
  • 郭仙芝(开元年间)
  • 李鷾(唐肃宗时)
  • 許詵(唐肃宗时)
  • 孔巢父(大曆時)
  • 郑礒(大历年间)
  • 邵說(782年出任)
  • 元偕(贞元年间)
  • 崔敏(元和初年)
  • 韩中(元和年间)
  • 高霞寓(816年出任)
  • 盧璠(818年-819年)
  • 王茂元(819年)
  • 杜叔良(822年出任)
  • 张德翁(852年)
  • 郑某(大中年间)
  • 崔某(877年)
  • 成汭(885年-888年)
  • 于某(乾宁初年)
  • 贾楚珪
  • 魏恒[9]
  • 孙偓(898年—906年)
宋朝知歸州軍州事(10世紀-1275年)
元朝歸州知州(1275年-1359年)
  • 王禿哥不花
明朝歸州知州(1364年-1376年,1380年-1645年)
  • 高良新(洪武時)
  • 龔興(洪武時)
  • 曾大元(永樂時)
  • 李世安(宣德時)
  • 黃敬(宣德時)
  • 楊勝(景泰時)
  • 張廉(景泰時)
  • 丁毅(景泰時)
  • 包文學(天順時)
  • 趙琮(天順時)
  • 凌克溫(成化時)
  • 馬琛(成化時)
  • 張靜(成化時)
  • 高昇(成化時)
  • 李政(弘治時)
  • 劉景爵(弘治時)
  • 胡連(弘治時)
  • 熊馬(正德時)
  • 葉天爵(正德時)
  • 趙璧(正德時)
  • 方準(正德時)
  • 姚景(嘉靖時)
  • 鍾曉(嘉靖時)
  • 趙章(嘉靖時)
  • 江中方(嘉靖時)
  • 莫讚(嘉靖時)
  • 蒙詢(嘉靖時)
  • 王錫(嘉靖時)
  • 陳有容(嘉靖時)
  • 江一勺(嘉靖時)
  • 劉棹(嘉靖時)
  • 鄭喬(嘉靖時)
  • 吳旦(嘉靖時)
  • 王良用(嘉靖時)
  • 徐大經(隆慶時)
  • 陳琛(隆慶時)
  • 林深(萬曆時)
  • 楊子龍(萬曆時)
  • 萬邦弼(萬曆時)
  • 李軒(萬曆時)
  • 姚純臣(萬曆時)
  • 吳守忠(萬曆時)
  • 蔣立敬(萬曆時)
  • 孫鶴年(萬曆時)
  • 葉承櫝(萬曆時)
  • 張尚儒(萬曆時)
  • 王交如(萬曆時)
  • 周緒中(萬曆時)
  • 王光裕(萬曆時)
  • 張應斗(萬曆時)
  • 楊奇珍(天啟時)
  • 周昌期(天啟時)
  • 龔仲泰(崇禎時)
清朝歸州知州(1664年-1912年)
  • 曹熙衡(1664年-1668年)
  • 王景陽(康熙時)
  • 李續祖(康熙時)
  • 列通濬(康熙時)
  • 楊顯名(康熙時)
  • 陳對揚(康熙時)
  • 魏國璘(康熙時)
  • 蔣兆龍(康熙時)
  • 吳元鰲(康熙時)
  • 武柱國(康熙時)
  • 王克修(雍正時)
  • 陳之緹(雍正時)
  • 胡世仁(雍正時)
  • 郭良昭(雍正時)
  • 鄧士燦(雍正時)
  • 王志遠(雍正時)
  • 張廷琛(1735年出任)
  • 周珙(1736年出任)
  • 侯世爵(1736年出任)
  • 錢界(1747年出任)
  • 趙泰交(1754年出任)
  • 秦鑅(1762年出任)
  • 王楙(1762年出任)
  • 李南湖(1766年出任)
  • 唐瑩(1773年出任)
  • 陸履吉
  • 郭啟泰(1774年出任)
  • 嵇承豫(1776年出任)
  • 吳璿(1778年出任)
  • 邱之芬(1780年出任)
  • 保明(1781年出任)
  • 劉鰲(1785年出任)
  • 熊儀東(1789年出任)
  • 曾維道(1790年出任)
  • 王鍾岱(1793年出任)
  • 甘立朝(1801年出任)
  • 顧樹(1808年出任)
  • 劉清祥(1812年出任)
  • 李炘(1816年出任)
  • 蔣祖暄(1822年出任)
  • 陳志魁(1823年出任)
  • 謝坤(1825年出任)
  • 鄭邗霖(1826年出任)
  • 鄭濟南(1829年出任)
  • 鄭偉(1829年出任)
  • 辛如璽(1830年出任)
  • 李會庚(1831年出任)
  • 陸恩紱(1832年出任)
  • 馬宏圖(1832年出任)
  • 方宗斌(1833年出任)
  • 趙同潤(1834年出任)
  • 王毓廉(1835年出任)
  • 董文燦(1836年出任)
  • 周汝驤(1840年出任)
  • 劉萬慶(1843年出任)
  • 方長治(1845年出任)
  • 李大根(1848年出任)
  • 劉鴻庚(1848年出任)
  • 何維翰(1849年出任)
  • 書紳(1853年出任)
  • 奎聯(1854年出任)
  • 盧慎徽(1857年出任)
  • 邵駿名(1858年出任)
  • 伊勒哈圖(1859年出任)
  • 范琨(1859年出任)
  • 姚震雲(1860年出任)
  • 崔蘭馨(1860年出任)
  • 福惠(1864年出任)
  • 陳乃汝(1866年出任)
  • 余思訓(1866年出任)[16]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2.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
  3.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元代卷》
  4. 《元史·卷四十四·本紀第四十四》
  5. 《元史·卷四十五·本紀第四十五》
  6.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
  7.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
  8.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
  9. 《唐刺史考全編》
  10. 《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傳第三十六》
  11. 《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傳第五十一》
  12. 《宋史·卷三百○三·列傳第六十二》
  13.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
  14. 《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
  15. 《元史·卷八·本紀第八》
  16. 《歸州志》1868年刊本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