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行軍

死亡行军英語:)是一个針對战俘或其他俘虏或被驱逐出境者的強迫行軍[1],这与通过徒步行军运送囚犯的简单方式不同。死亡行军通常包含嚴苛的体力劳动和虐待、忽视囚犯的伤病,故意使俘虏饥饿缺水而死,受到屈辱和酷刑,并處死那些无力跟上步伐的人。死亡行軍最终可能會結束在一个戰俘營或拘留营,或者也可能会继续下去,直到所有的囚犯都死了(如在亚美尼亚种族灭绝的情況)。

死亡行軍其間的克罗地亚移民和平民(布萊堡遣返

在《日内瓦第四公约》中,[2]规定死亡行軍是一种战争罪行

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We passed a slave woman shot or stabbed through the body and lying on the path. [Onlookers] said an Arab who passed early that morning had done it in anger at losing the price he had given for her, because she was unable to walk any longer.[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巴丹死亡行軍中死去的士兵。
1945年5月11日德国平民被迫走过96名在一場从黑爾姆布雷希茨到 沃拉里300英里(500的死亡行軍中被德国 SS部队谋杀的犹太妇女的屍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戰俘的死亡行军出現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歐洲大日本帝国。隨著盟軍在佔領歐洲的過程中逼近集中營,在后期阶段的猶太人大屠殺犹太人的死亡行军變得常見。

  • 巴巴羅薩行動中,特别是在1941年至42年期間,當大量苏联軍人被俘虏的時候,死亡行军就成為一种德国虐待苏维埃战俘的形式,被认为是一个德国犯下的战争罪行。
  • 1943年二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後,许多德国战俘在行進中被撇在路上死去。[10]在一開始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關押後,他们被送到一場「穿越結凍草原的死亡行军」,前往位於蘇聯某處的劳改营。[11]
  • 太平洋战区日本帝国陆军對盟军战俘多次實行死亡行軍,包括臭名昭着的 巴丹死亡行军 (1942年)和 山打根死亡行军 (1945年)。前者强行转移60-80,000名战俘至巴朗牙、造成2 500–10,000名菲律宾人和100-650名美国人死亡,而后者則造成2,345名澳大利亚和英国人死去,其中只有6人倖存。巴丹和山打根的死亡行軍都被判定为战争罪。
  • 「死亡行军」一詞被受害者,然后由历史学家用來稱呼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历史的背景下,1944年秋天至1945年四月納粹德國 將他們成千上万的战俘从不斷推進的戰線附近的納粹集中營強迫轉移到德國境內的营地。其中一場臭名昭着的死亡行軍发生在1945年一月,因為苏联红军不斷在被占领的波兰中推進。在苏軍抵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九天前,SS 將近60000名囚犯從营地押往有35英里之遙的希隆斯克地區沃濟斯瓦夫,在那里他们會被货运火车運到其他集中營。大约15000名囚犯在途中死亡。[12][13]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与冷战时期

  • 1945年的布萊堡遣返 (發生於二戰最後的日子和之後),有约280,000名克羅埃西亞人参与,[14]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平民和克羅地亞國土保衛軍成員,被迫行軍經過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埃西亞斯洛文尼亞至到奧地利,但英軍在那裡把他們交給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於是他們得再次返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甚至是馬其頓共和國。[15]
  • 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70,000名來自盧德拉姆拉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被以色列軍強行驅逐。这次事件以盧德死亡行軍而為人所知。[16]
  • 韓戰的時候北韓拘押的戰俘經歷到後來被稱為「老虎死亡行軍」的遭遇。這場行軍發生在聯合國軍隊推進北韓國境的時候。北韓勢力撤退到在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同時也攜帶上他們的犯人。 在1950年10月31日 大約845名犯人,包括大約80名非作戰人員,離開滿浦沿河而上,在同年11月8日到達中江。一年之後,少於300人依然生還。這場強行軍因一名負責此事而殘忍的北韓上校的綽號「老虎」得名。在犯人當中有一名名为喬治·布萊克的軍官。在他被囚期間,受朝鲜影响成為一位KGB雙重間諜[17]
  • 柬埔寨紅色高棉在1975年針對金邊人口進行的強制遷移

参考文献

  1. .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2.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1949-08-12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8).
  3. Livingstone, David. . Echo Library. 2006: 46 [2018-08-09]. ISBN 1-84637-555-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5. Foreman, Grant.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74 [19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3).
  6. .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7. Marshall, Ian. Illustrated.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8 [2018-08-09]. ISBN 978-0-8139-179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8. . The New York Times (Boston). 1916-08-08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2).
  9. . [2018-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10. Beevor, Antony. . . London: Viking. 1998. ISBN 978-0-14-103240-5.
  11. Griess, Thomas E. . West Point Military Series; First Printing edition. 2002: 134. ISBN 978-0757001604.
  1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13. Gilbert, Martin. Revised and Updated. William Morrow & Company. May 1993. ISBN 0688123643. (map of forced marches)
  14. Corsellis, John, & Marcus Ferrar. 2005. Slovenia 1945: Memories of Death and Survival After World War II. London: I.B. Tauris, p. 204.
  15. Vuletić, Dominik. . Lawyer (Zagreb, Croatia: Pravnik). December 2007, 41 (85): 125150 [2015-03-24]. ISSN 0352-34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7) (克罗地亚语).
  16. Holmes, Richard; Strachan, Hew; Bellamy, Chris; Bicheno, Hugh. Illustra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64. ISBN 9780198662099. On 12 July, the Arab inhabitants of the Lydda-Ramle area, amounting to some 70,000, were expelled in what became known as the 'Lydda Death March'.
  17. Lewis H Carlson. . St Martin's Press. 2002: 49–50, 60–62. ISBN 0-312-28684-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