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話
笑話的結構
幾乎所有笑話都包含兩個組成:第一是笑話開頭(例如:有一天,麵包與肉包發生爭執...),第二是笑點,是一個意想不到,或是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節或關鍵,也是一個笑話最重要的部分,且這個笑點能不能讓聽眾感到好笑,將成為這個笑話能否成功的關鍵。
笑話心理學
人為什麼要笑,已是現今的一個研究課題及方向(有可能是嚴肅的)。
最常見的理論有「失階-解惑」理論[1],這個理論認為當不一致性(incongruity)或不符合预期或传统思维模式的元素存在一個對話時,人們會產生一種認知緊張(cognitive tension),導致情緒的不確定性。為了舒緩這種不一致的感覺,人們會透過尋找新的解釋和理解去恢復認知平衡的目的。而幽默本身被定義為這個尋求過程的成功成果,當人們找到了令人滑稽或令人愉快的解決方法時,認知緊張會得到緩解,情感會由緊張轉為愉悅,從而產生幽默的感覺。故此,一個笑話應該要包括『前設/背景設定』,『觀眾期待某個方向出現』,『失階』產生,『猜想/解惑』四個部分,就此,幽默感也由此而出現。由此這也解釋了:當觀眾進入了『我接下來要聽笑話』的預設,很容易覺得不好笑的情況。
其次,另一個常見的討論包括『幽默的優越性理論』,這個理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普遍的想法是,一個人嘲笑他人的不幸,因為這些不幸在他人缺點下證實了他的優越性。[2] 柏拉圖引述蘇格拉底說,這些特徵表現出了自我愚昧。[3]根據亞里士多德,我們嘲笑劣等或醜陋的人,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優越感感到高興。[4] 優越感通常是基於群體的不足或與社會內部規範的偏離。[5]這也導致一些挖苦類型、地獄梗、低級笑話這類笑話為何會引起部分觀眾的『快樂』。
笑話類型
職業型笑話
職業型笑話中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某種行業的人的弱點諷刺該職業。
- 律師笑話
在美國一些地區有許多关于律師的笑話,因為當地的律師給人印象不佳、貪財的形象:
- Q: 當你和一個殺人凶手、一個強暴犯和一個律師被困在房子裡,你的手槍只剩兩顆子彈,你會怎麼做?
- A: 射律師兩槍。
造句笑話
- 十分——妹妹國語只考了十分,真是丟臉!
- 吃香——我喜歡吃香蕉,也喜歡吃芭樂。
- 便當——小英把大便當成早上做的第一件事。
- 馬上——我騎在馬上。
問答式笑話
- 雞為什麼要過馬路?答:因為牠要到馬路的另一端去。
- 為什麼飛機要叫飛機?答:因為它會飛。
- 小明走到桥中间,前有狼,后有虎,结果他还是过去了。他是怎么过去的?——晕过去的。
冷笑話
冷笑话是指由于笑话本身因為諧音、谐义、翻译、省去主語、不同邏輯、斷語及特殊內容等问题,或是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原本好笑的笑话变得與一般笑話感覺不同,較難以發笑,不過並不代表不好笑,而也是幽默的一種表現。
有的冷笑话經细想又会發掘不少微妙之處,有時冷笑話不好笑就是該則笑話唯一的笑點,冷笑话现在廣泛流行于网络、电视节目、書籍、雜誌之中,坊間不乏冷笑话的高手。
常見冷笑話:
- 為甚麼模範生常被綁架?---因為他一臉好榜(綁)樣
- 有一天有一個記者訪問冰塊畢生的夢想,冰塊回答:「我想退伍,因為我已經當冰(兵)很久了」
- 有一天小美問小明說:「你們家是開甚麼的啊?」小明說:「我爸是開法拉利的,我媽是開保時捷的」,小美一聽吃了一驚就再追問:「哇那你是開甚麼的啊?」,小明回答:「喔!我開玩笑的」
- 公雞最喜歡哪個品牌?---無印良品MUJI(母雞)
- 有一天馬克杯跟玻璃杯走在路上,迎面一輛車疾駛過來,路人大叫小心啊!結果玻璃杯破了,馬克杯毫髮無傷,為甚麼?---因為馬克杯有耳朵
- 陶晶瑩玩抖音,猜一句成語---晶瑩剔透(Tic Tok)
- 有一天張雨生走進森林扛了一塊木頭出來,猜猜木頭怎麼來的?---與生俱來的(雨生鋸來的)
- 韓國藝人中誰的車最容易被偷?---車太鉉(炫)
- 有一天有一對情侶吵架,女生就很生氣的奪門而出,男生就急忙追出去,把門奪回來。
- 大便和小便是好朋友,有一天大便死了,小便就說:「我好想大便」
- 醫生問小明:「如果把你一邊耳朵割掉你會怎麼樣?」,小明答:「我會聽不見」,醫生又問:「那再割掉另一個耳朵呢?」,小明答:「我會看不見」,醫生問他為什麼...小明:「因為我有戴眼鏡」
相關連結
-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 M.P. Mulder, A. Nijholt (2002) "Humour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lato, Philebus 49b ff.
- Poetics, 1449a, p. 34-35.
- Goldstein, Jeffery. Theoretical notes on hum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6, 26 (3): 104–112. doi:10.1111/j.1460-2466.1976.tb019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