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题 (叙事)

母题法語:)是叙事中指在故事中重复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通过重复使用母题,可以帮助叙事(或文学)去表达主题或情绪。[1][2]

一个叙事母题可以是图像、写作结构、 语言和其他叙述性元素。例如,长笛在亚瑟·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 中,是一个传达的农村和田园诗般的概念的声音母题。 另一个来自美国现代文学的例子是,来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绿灯。

叙事中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类型的母题。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麦克白》中,他使用了大量叙述性元素,并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母题。 例如,血和水的不断重复的意象。 短语“美即丑,丑即美”(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在剧中反复出现,代表了善恶观念的融合。剧中还有“洗手”的中心母题,把演员的形象和动作结合在一起。

在一段叙事中,一个母题所构建的概念,可能以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作品。 例如,库尔特·冯内古特,在他的非线性叙事作品,例如《五号屠场》和《猫的摇篮》中,经常使用主题来连接可能看起来被时间和空间分开的不同时间。[3]在美国科幻作品的邪典銀翼殺手》,导演雷利·史考特使用的母题不仅可以建立黑暗阴影的黑色电影氛围,而且还可以将情节的主题复杂性融合在一起。[4]在整部影片中,“眼睛”作为反复出现的母题与不断变化的图像流联系在一起,有时甚至是粗暴地使用,以此质疑我们以及叙述者本身,对于准确地感受和理解现实的能力。[5][6][7]

运用

任何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元素都可以归类为母题,无论是图像、口头或书面短语,写作结构或写作风格,还是其他元素,如声音、动作或戏剧中的视觉元素。[8] 虽然它的概念可能看起来可以和“主题”(theme)相似[9],但一般来说,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则是具体的。主题通常被定义为一个信息、陈述或想法,而母题是具有更大象征意义的重复的概念。 换句话说,一个叙事的母题——一个详细重复的概念——可以产生一个主题,但它还可以在叙事中的其他方面使用。[10] 尽管如此,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区别仍然很难去定义。 例如,术语“主题模式”(thematic patterning)已经被用来描述“反复出现的主题概念”,如在史诗叙事《一千零一夜》中出现的“道德母题”。[11]

参见

  • 主題 (文學)
  • 乐想(英语:motif)

参考资料

  1. Huntley., Grayson, James. . Richmond, Surrey: Curzon. 2001. ISBN 0700712410. OCLC 46713662.
  2. 1947-, Silver, Alain,; James., Ursini,. 1st Limelight ed. New York: Limelight Editions. 1996. ISBN 0879101970. OCLC 34284341.
  3. "Kurt Vonnegut, Jr."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Thomson Gale. 2004. HighBeam Research. 26 August 2010
  4. . www.aboutfilm.com.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5. Saini, Tinku, , Tinku Saini,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6 [200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7)
  6. McCoy, John,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5 [200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6)
  7. Bukatman, pp. 9–11.
  8. Bertrand, Olivier; Fort, Pierre-Louis; Froloff, Nathalie; Houdart-Merot, Violaine; Massonnaud, Dominique; Zemmour, David. . Paris: De Boeck supérieur. 2022 [2023-03-25]. ISBN 28073235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9. . wordnetweb.princeton.edu. [2018-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10. Porter,, Abbott, H.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ISBN 9780521887199. OCLC 183392815.
  11. Heath, Peter,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 1994, 26 (2): 358–360 [359–60], doi:10.1017/s002074380006063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