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大池

毕士大池(Bethesda)是耶路撒冷旧城穆斯林区的一组水池。因靠近古代的“羊门”[1][2][3][4](今天的狮子门附近),自从4世纪又被称为“羊池”,但今天认为是一个错误的翻译[1][2][3][4]

毕士大池
第二圣殿时期的毕士大池 - 以色列博物馆的模型

历史

毕士大池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当时修建了一道水坝,形成一个用于积蓄雨水的水库[5][6][7]。水坝的闸门可以控制水量,通过一条从岩石中开挖的渠道,水库的水源源不断供应这个城市[5]。这个水库称为“上池” (בריכה העליונה)。大约公元前200年,大祭司Simon II时期,关闭了渠道,并在水坝南侧增加了第二个水池[5][6][7]。虽然民间传说认为,这水池清是用于洗羊,但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水池用作城市的水源,而且深达13米。

公元前一世纪,两个水池东面的天然洞穴改为小浴室,作为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一部分[5][8] 然而,《密西拿》暗示其中至少一个水池供奉的是幸运女神福爾圖娜[9],而不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10]。学者认为,这个神庙是由附近安东尼城堡的 罗马驻军所建立[5],他们也能保护神庙免受攻击[8]。因为阿斯克勒庇俄斯庙的位置,当时在城墙以外,因此犹太人容忍了它的存在。犹太人不能允许非犹太宗教出现在他们的圣城内[8]

公元一世纪中期,希律阿格里帕扩大了城墙,将其圈入城内。哈德良重建耶路撒冷时,沿水坝修筑一条道路,并将医神庙扩建为供奉阿斯克勒庇俄斯和塞拉皮斯的大型神庙[5]。在拜占庭帝国时期,医神庙改为教堂。

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之后,教堂重建,但规模要小得多。萨拉丁夺取耶路撒冷后,将其改为学校。这座建筑物逐渐荒废,成为垃圾堆。十九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为表示感谢,准备将毕士大池或者塞浦路斯送给维多利亚女王;圣公会教会建议选择毕士大池,但是维多利亚选择了塞浦路斯,因此在1856年,奥斯曼帝国将这个地方送给法国。法国人在古代遗址的东南角兴建了圣亚纳教堂(Church of Saint Anne)。

参考文献

  1. 天主教百科全书, Bethsai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ection The Pool)
  2.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1995), on sheep gate and on sheep market
  3. D. A. Cars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1991), page 241
  4. Frederick Fyvie Bruce, The Gospel of John (1994), page 121-122
  5. Jerome Murphy-O'Connor, The Holy Land, (2008), page 29
  6. Maureen W. Yeung, Faith in Jesus and Paul, page 76
  7. Dave Winter, Israel handbook, page 121
  8. André Duprez, Jesus and the god of Healing, as according to John (1970), page 97
  9. Zabim 1:5
  10. Maureen W. Yeung, Faith in Jesus and Paul, page 7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毕士大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