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最后的革命

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英語:),马若德沈迈克文化大革命通史著作,2006年出版。中译本于2009年出版。

毛泽东最后的革命
《毛泽东最后的革命》香港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封面
原名Mao's Last Revolution
中文名毛泽东最后的革命
作者马若德沈迈克
译者关心(集体笔名)
类型中国政治
發行
出版机构哈佛大学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
出版地點美国
中譯本出版日期2009年
规范控制
ISBN9789866723223(左岸文化)

评价

  • 沈迈克自评:“这本书将是既有叙述方式下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文革通史”。“我希望十年后人们再写文革,将采用全新叙述方式,能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为主线,穿起文革期间发生的诸多事件。这才是有震撼力的贡献。如若十年之后的著作还不能突破我们这种叙述方式,即便再有新材料出现,也只能给我们做脚注!”[1]
  • 唐少杰:“此书的翔实在于它既涵盖了文革历史的整个过程,又囊获了文革的各个阶段,还更加具体地凸现出毛泽东对文革的独特作用这一条主线。”[2]
  • 钟延麟:“本书主要有四方面的特色:一、对文革主事者涉入运动与所负责任的直言不讳;二、对文革作不限单一层次、面向的介绍;三、对文革相关事件中存有争论、歧异部分之平衡处理;四、使用资料的丰沛与多元。”[3]
  • 阎长贵:“这本书从内容讲,客观、全面、系统地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性、疯狂性、残暴性和残酷性。迄今为止,它是我读到的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文革史。”“填补了一些文革研究的空白”。阎长贵称他写了《〈毛泽东最后的革命〉一书一些具体史实问题》,准备转给作者参考。[4]
  • 徐海亮:“他们的这部巨著为中国当代史研究,为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目前我所见到的文革通史中,此书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一部著作。”“作者在收集、涉猎基础资料方面付出了惊人的努力”。[5]
  • 欧阳龙门:“本书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描述在形式上的严谨、内容上的客观都超过了先前的几部文革史。”[6]
  • 启之:“此书的译文堪称一流。”但有误译、误植之处。[7]
  • 何亮亮:“是西方学者研究文革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把文革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去肯定或者是否定文化大革命。”[8]
  • 范世涛:“可以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书将是文革史研究者案头的基本参考书。”“一再援引李志绥的著作,而没有注意负面的批评,造成不少问题。”[9]
  • 何蜀认为,本书涉及群众造反运动的篇幅不够,对“一打三反”的论述有偏颇,把庐山会议上的斗争称为“争宠”是“把严峻的政治问题庸俗化”,此外还有一些表述不准确之处。[10]
  • 顾训中提出本书关于上海文革的几个史实问题。[11]卜伟华提出了本书的几十个问题。[12]
  • 老田:本书想“要证明一个人控制一个全国性的运动”,“最后,作者不得不在承认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编造一些惊人的说法”。[13]
  • 卫报》记者汤姆·菲利普斯:文化大革命歷史的开创性著作。[14]
  • 经济观察报》报道称,《毛泽东最后的革命》常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合称“文化大革命四部曲”。[15]

参考文献

  1. 张楠迪扬. . 亚洲周刊. 2010, (9).
  2. 唐少杰. . . 香港: 星克尔出版公司. 2009: 366.
  3. 钟延麟. (PDF). 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2009, (114): 121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1).
  4. 阎长贵. . 北京之春.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1).
  5. 徐海亮. (PDF). 昨天. 2010, (61) [2019-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21).
  6. 欧阳龙门. (PDF). 记忆. 2009-07-31, (29)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6).
  7. 启之. (PDF). 昨天. 2010, (63): 5 [2019-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6).
  8. 何亮亮. . 凤凰网. 201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2).
  9. 范世涛. . 独立中文笔会. 2015-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10. 何蜀. (PDF). 昨天. 2010, (61): 5 [2019-0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4-21).
  11. 顾训中. (PDF). 记忆. 2011, (66): 14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6).
  12. 卜伟华. (PDF). 昨天. 2010-09-30, (58): 8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26).
  13. 老田. . 红歌会网. 2014-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0).
  14. Tom Phillips. . The Guardian. 11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The seminal work on the period is Mao’s Last Revolution by Roderick MacFaquhuar and Michael Schoenhals, a blow-by-blow account of the turmoil.
  15. 罗四鸰. . 经济观察报. 2013-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