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體

世俗體英語:,源自希臘語 dēmotikós、民書體)指僧侶體演變而成的古埃及文字,由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命名,用來與僧侶體聖書體區別。

世俗體
类型
使用时期
約紀元前650年 - 紀元5世紀
书写方向雙向文稿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Demotic(埃及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僧侶體
  • 世俗體
子体系科普特字母

麥羅埃文

古努比亞字母(Old Nubian alphabet)
ISO 15924
ISO 15924Egyd (070), Egyptian demotic
本條目是
科普特
系列的一部分
ⲛⲓ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Ⲭⲣⲏⲥⲧⲓ'ⲁⲛⲟⲥ
文化

建築 · 藝術 · 曆法
科普特學 ·
十字架 · 禁食 · 旗幟 ·
歷史 ·
文學 · 音樂 · 修道主義

地區

埃及 · 美國教会) · 加拿大教会) ·
非洲 ·
亞洲 · 澳洲 ·
歐洲 ·
南美洲

信仰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
亞歷山大希臘正教會 ·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

科普特福音教會 ·

其他新教教會

語言

埃及语 · 科普特语

書寫系統

聖書體 · 僧侶體 ·
世俗體 ·
科普特字母

早期發展

早期世俗體在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後期的下埃及開始發展,位於薩卡拉的石柱上的文字可追溯至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400年。在普薩美提克一世重新統一埃及後,世俗體取代「僧侶異體」(Abnormal Hieratic),這時期的世俗體只用作行政、法律和商業文字,其他文字採用聖書體僧侶體

中期發展

中期世俗體在托勒密王朝約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年時使用。從公元前4世紀開始,世俗體的地位提高,在文學和宗教文字中的使用率增加。公元前3世紀末期,希臘語成為國家的行政語言,除非附有已經在當局登記的希臘文註明,否則世俗體寫成的契約失去法律效力。

後期發展

在羅馬人統治埃及後,公眾使用世俗體的情況逐漸減少。後期世俗體從約公元前30年開始在文學上出現,數量在公元2世紀急速減少,其後世俗體只用在陶器碎片、木乃伊標籤和塗鴉上,最後已知的世俗體文字刻在菲萊神殿牆壁上,可追溯至公元452年12月11日。

解讀

1799年發現的羅塞塔石碑刻有古典希臘文、世俗體和聖書體文字,世俗體文字由 Silvestre de Sacy 帶頭努力下終被解讀,較破解聖書體來得早。

下表顯示了從聖書體至世俗體,進而到埃及科普特语字母的一連串演變過程的相似之處。

聖書體   世俗體   科普特字母
SA
Ϣ š
f
Ϥ f
M12
Ϧ x
F18
Y1
Ϩ h
U29
Ϫ
k
Ϭ q
D37
t
Ϯ ti

參考文獻

  • Betrò, Maria Carmela. . New York; Milan: Abbeville Press (English); Arnoldo Mondadori (Italian). 1996: 34–239. ISBN 0-7892-0232-8.
  • Johnson, Janet H. . Studies in Ancient Oriental Civilization, No. 45. Chicago: The Oriental Institute. 198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