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利昂
氟利昂(英語:、/ˈfriː.ɒn/、FREE-on,亦稱氯氟烃、氟氯烷[1])是由科慕公司生產之數種鹵碳產品的註冊商標。這些物質通常是穩定、不可燃、中度毒性的氣體或液體,常作為冷媒或氣溶膠推噴劑使用。早期的氟利昂因含有氯氟烴(CFCs)容易造成臭氧層空洞(如二氟一氯甲烷),目前改良的冷媒已將氯成分用氟取代,以減輕氯對臭氧層破壞的影響。並非所有製冷劑都被叫做氟利昂,只有科慕公司製造的R-12、R-13B1、R-22、R-502、R-503才被標記於氟利昂。
目前“氟利昂”已成為是一種常見的術語,通常泛指任何碳氟化合物製冷劑。
發展歷史
氯氟烴最早由比利時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斯瓦特於1890年代合成出來。由於早期製冷劑普遍使用氨這種材料,但這種物質較危險,通用汽車因此在1920年代晚期時找來美國發明家查爾斯·富蘭克林·凱特靈,並組成一小組試圖尋找替代品;這一小組後來由托馬斯·米基利領導。[2]1928年,研究小組改良了氯氟烴合成,並證明此物質當作製冷劑的有效性、穩定性、無毒性。凱特靈的專利後來以氣體方式用於冷藏設備上,而最先用於此專利的為通用汽車子公司富及第。[3]
1930年,通用汽車與杜邦合作,共同開發致冷劑以便生產氟利昂,後來成功開發出二氟二氯甲烷,該材料編號為氟利昂-12、R-12、CFC-12。[4]R後方的數字代表杜邦開發的製冷劑等級數,用於系統性識別單一鹵代烴,以及鹵代烴以外的其他製冷劑。然而在發現氟利昂容易造成臭氧層空洞後,大多數國家已於1987年8月簽署蒙特婁議定書,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5]隨後,氫氟碳化合物(HFCs)開始取代氟氯碳化物,然而研究顯示氫氟碳化合物為超溫室效應氣體,在京都議定書時受到嚴格使用限制。[6]目前氟利昂已全面禁止使用於氣體噴霧罐內,但迄今為止,仍沒有發現任何無毒又不易燃的鹵化碳物質代替氟利昂用於冷媒。
安全性
氯氟烴與氫氟碳化合物為無色、易揮發、有毒的液體或氣體,並帶有些微地醚的氣味。若過度暴露於11%濃度以上,可能會導致眩暈、專注力下降、引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或心律失常。若在密閉空間中,其揮發後氣體可能會引起窒息。[7]雖然氟利昂本身不易燃,但在燃燒後會產生包括劇毒的氫氟酸及相關化合物。[8]
參考來源
-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2017-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 Sneader W. . .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and Sons. 2005: 74–87 [2010-09-13]. ISBN 978-0-471-89980-8.
- Bellis, Mary. . Inventors. About.com.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0).
- Richard L. Myers. . . ABC-CLIO. 2007: 101–104 [2010-09-13]. ISBN 9780313080579.
- .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 Ozone Secretariat. 2007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
- . UNFCCC Newsroom. [2017-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1).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95-01-01: 528. ISBN 0395733456 (英语).
- (PDF). Connecticut College. [2015-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3).
- (PDF). Synquest Labs. [2017-07-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 (PDF). [2009-07-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2-08).
- Angie Hicks. . Angie's List.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2).
- . Lennox International.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