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臺南測候所

原臺南測候所,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為1898年建置完成,日治初期第1批設立的測候所之一,也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建築。其建築中央有高約12公尺的圓柱形風力塔,塔身四周環繞著較低矮的一層樓18邊形辦公空間,座落於昔日臺南府城的最高點,舊名為「鷲嶺台地」,因建築中間有白色高塔,老臺南人稱呼為胡椒管。

原台南測候所
Old Tai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臺南測候所
臺南氣象臺
臺南氣象測站
臺南氣象站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台南測候所外觀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21號
坐标22.9936656751826°N 120.205062401583°E / 22.9936656751826; 120.205062401583
建成时间 日本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
网站http://south.cwb.gov.tw/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公共建築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平日9:00~17:00及每月第3週週六(國定例假日除外)
原台南測候所

1998年,臺南市政府將其公告為市定古蹟,2003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

沿革

1895年臺灣日治時期開始,臺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臺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隔年的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於臺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3月成立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規劃探勘後,該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再於同年7月12日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因資材取得因素,優先於臺北、臺南、澎湖等3處建立[1]。其中臺南測候所則預定設置在臺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當年太平境街,今為公園路。

修建沿革

1895年乙未戰爭結束,1896年(明治29年)2月日本中央氣象台選派技手(技士)近藤久次郎來臺策畫籌設測候所事宜, 3月31日臺灣總督府發佈「敕令第九十七號」制訂測候所編制,由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海事課籌備測候所建設事宜。7月12日以「府令第二十一號」公布,測候所初創選定設立臺北、臺中、臺南、恆春、澎湖島等五處測候所定案,西元1897年(明治3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臺南測候所」。 臺南測候所創立初期,暫租臺南市天公埕街一民房,作為臨時辦公室,並先期進行氣象觀測作業,臺南城內太平境街新建辦公廳舍竣工後,於西元1898年(明治31年)3月3日遷入。

戰後迄今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戰後「臺灣總督府氣象台」移交給中華民國政府,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機關全銜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臺南氣象臺」。

1948年(民國37年)1月,因直屬上級機關改制為「臺灣省氣象所」,全銜改稱為「臺灣省氣象所臺南測候所」。

1965年(民國54年)9月1日,「臺灣省氣象所」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全銜再改稱為「臺灣省氣象局臺南測候所」。

1971年(民國60年)7月1日,因「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並接管「臺灣省氣象局」業務,改隸交通部,全銜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南測候所」。

1977年(民國66年)7月依據1976年(民國65年)11月10日總統公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測站組織通則」,全銜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南氣象測站」。

1989年(民國78年) 8月1日依據1987年(民國76年)11月31日修正公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測報機構組織通則」,再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南氣象站」。

2001年(民國90年)3月16日正式成立「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同時裁併高雄氣象雷達站及臺南氣象站。規劃中心大樓1、3、5樓層建置現代氣象科技展示場及整修市定古蹟「原台南測候所」並設氣象歷史文物展示場。2002年12月現代氣象科技展示場建構完成,內容包括氣象、地震、天文及海象四個展示區;2003年11月「原台南測候所」建築物整修及氣象歷史文物展示場於2004年11月完成,二者結合成為氣象展示場。氣象展示場不僅還原了古蹟之美更蘊含了世代交替的文化傳承,參觀者可見證一百多年來氣象進步的軌跡,亦可瞭解自然科學的奧妙。

建築設計

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落成的臺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米,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米。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台灣瓦,西元1914年改為內地(日本)[2]瓦屋頂,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臺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臺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為十三溝面磚,瓦片則改為日本燻瓦。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周邊

參考來源

書目
  • 洪致文. . 臺北市: 玉山社. 2007年11月1日 [2007]. ISBN 978-986-678-910-6 (中文).(繁體中文)
引用
  1. 洪致文 2007,第65頁
  2.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1999,11: 55.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原臺南測候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