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座

永樂座,是一座位於臺北市大稻埕永樂町迪化街一段46巷內的戲院,籌設於日治時期。1946年更名為永樂戲院,1960年歇業。

簡史

1924年,茶商陳天來等人籌資興建永樂座於大稻埕市場對面吳文秀舊宅址。建築樓高4層、窗飾有四座藝術女神雕塑,室內採日式風格、設座位1505席。開幕首演由上海樂勝京班演出,為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諸如福州戲京劇歌仔戲以及臺灣新劇(文化劇)等時下流行戲劇,盡擇於永樂座演出。

蔣渭水林獻堂等人選擇在此地演講聚會,促使永樂座成為見證臺灣文化與社會革新運動萌芽的地點。1924年,李臨秋在永樂座謀職,最終升任戲院經理。同時台灣映畫研究會亦於該年創建,由劉喜陽等50餘人籌資並身兼編劇、導演,催生台籍人士首部自製電影《誰之過》。1925年9月《誰之過》在永樂座上映。

1931年蔣渭水逝世,永樂座成為蔣氏大眾葬的葬儀場地。

1943年的9月,呂泉生將各地民謠彙編成舞台串場音樂,在當時已趨荒廢的永樂座演出。同月,林摶秋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專責戲劇《閹雞》在此播映。

1945年永樂座改為永樂舞台。隔年更名為永樂戲院,仍作為提供戲劇演出的場地。

1948年至1953年間,顧正秋的「顧劇團」在永樂戲院演出京劇,為京劇奠下在臺發展的基礎。

1954年,永樂戲院改由電影放映與舞台演出兩種模式混合營運,時逢臺語電影興起,成為「臺語影片大本營」。

1960年歇業。原址因都市重劃成為巷弄。

參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