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
生平
早年
沈壽生於清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公曆1874年9月23日)[1],江苏吴县(今苏州)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原名云芝。父親沈椿,曾在浙江任鹽官,酷愛文物,富有收藏。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沈壽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七歲隨姐姐沈立一起學刺繡,八歲即繡成《鸚鵡圖》,十二歲繡成《秋雨月上圖》,作品驚動長輩,不久便以刺繡聞名鄉里。
1893年,與浙江舉人余覺結婚。婚后盡心刺繡,繡品已超過上海松江顧繡,士大夫們爭相購藏。
中年
1899年,隨丈夫遷居上海。1903年起,創造仿真針法。次年十月,慈禧太后七十壽辰,丈夫將她的《無量壽佛》、《八仙上壽圖》繡品送到北京,慈禧大悅,特書福、壽兩字分賜夫婦,雪芝得『壽』字,因此改名沈壽[2]。
不久,沈壽奉派前往日本考察刺繡,對日本人將東方刺繡針法與西方素描、油畫等技法結合起來感興趣,於是在豐富自己繡藝的基礎上獨創仿真繡,一舉改變了中國傳統刺繡作品有形有色、但缺少光影的繡法。回國,沈壽任工商部繡工科總教習。1905年八月,回到蘇州創辦福壽繡廠。
1909年,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沈壽奉令擔任審查官。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作為國禮贈送意大利。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親函清政府,贈沈壽金表一塊,同時將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杜林博覽會展出,榮獲世界最高榮譽獎。
沈濤又以《英女王維多利亞像》參加世界萬國博覽會,獲得優等獎。辛亥革命後,女子繡工科停辦,1912年,沈壽便去天津創辦自立繡工傳習所。
實業家張謇擔憂沈壽技藝不能流傳,於1914年特創辦南通女紅傳習所,聘沈壽為傳習所所長兼教習,余覺任南通平民工場經理。所內設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速成班主要學繡枕套、檯布、服飾之類的實用品,普通班繡花卉、人物、飛禽走獸之類,美術班則學習比較高級的藝術繡,美術班畢業的優秀生再進入研究班。教學中,沈壽主張「外師造化」。繡花卉時,她摘一朵鮮花插在棚架上,要學生一面看一面繡。繡人物,她則要求學生把人的眼睛繡活,繡出精神來。她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沈壽的贏弱體質難承擔繁重工作,數月後便病倒。
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向中國征集展品,時任民國政府農商總長的張謇負責此事。沈壽用取材於《聖經》耶穌遇難,創造性地運用了虛實針、旋針等針法創作《耶穌像》,在會上被評為博覽會一等大獎。有富商願出1.3萬美元求購收藏,沈壽不願出讓,派人去美國取回這幅繡品,珍藏於自己的傳習所內。而余覺則因失去一大筆財富而忿忿爭吵。沈、余之間的感情原本不睦,裂痕更深,沈壽也由此引發肝病。
参考文献
- 《评苏绣一代宗师沈寿之艺术与成就》
- 情在可解不可解之間─張謇與沈壽「讀人閱史」之四
- . [201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江苏省地方志 沈寿墓
- . [2012-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