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英語:),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的概念,指已经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成本。[1][2][3]沉沒成本與預期成本形成對比,預期成本是採取行動可以避免的未來成本。[4]換句話說,沉沒成本是過去支付的金額,與未來的決策無關。[3]儘管經濟學家認為沈沒成本不再與未來的理性決策相關,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將以前的支出,例如修理汽車或房屋等,納入他們對這些財產的未來決策中。
釋義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預期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较,預期成本可以避免,而沉没成本则不能避免。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預期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某人买了一辆自行车,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而且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例如某人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因為折旧而使卖出价会越低。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都已经付钱,所以不应该考虑退錢这件事情。如果后悔买票了,那么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人类与其他物种都对时间沉没成本有一定的敏感性[5]。
损失憎恶和沉没成本谬误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然而對於完美主義者這也可能是一種滿足性效益)。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訊息作出决定错误地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胃口,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而觉得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滿足性效益。某些人則可能从给电影找碴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业决策时候会被用到。一个常见的沉没成本例子就是宣传品牌的促销。这种情况经常導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價值换来销量的方式(除非执行退出市场策略)。在做将来投资、销售或广告决策时,仅应考虑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最近大笔广告投资而便宜行事。
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叫“协和谬误”,指英国和法国政府继续为协和式飞机提供基金的事,而当时已经很显然这种飞机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可言。这个项目被英国政府私下叫做“商业灾难”,本就不该开始,当时也就要取消了,但由于一些政治、法律等问题,两国政府最终都没有脱身。
参见
参考文献
- Mankiw, N. Gregory. 5th. Mason, OH: Cengage Learning. 2009: 296–297. ISBN 978-1-111-80697-2.
- Mankiw, N. Gregory. 8th. Boston, MA: Cengage Learning. 2018: 274–276. ISBN 978-1-305-58512-6.
- Hussain, Tahir. . New Delhi: Laxmi Publications, Ltd. 2010. ISBN 978-93-80386-47-8.
- Warnacut, Joyce I. . Taylor & Francis. 2017. ISBN 978-1-4987-4967-1.
- Sweis, Brian M.; Abram, Samantha V.; Schmidt, Brandy J.; Seeland, Kelsey D.; MacDonald, Angus W.; Thomas, Mark J.; Redish, A. David. . Science. 2018-07-12, 361 (6398): 178–181. doi:10.1126/science.aar8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