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
河南曲剧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是中國河南省的主要戲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曲剧至今有七十多年历史,属年轻剧种。
流行区域 | 河南及湖北西北部 |
历史
曲剧起初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不化装也不分行当的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由三弦乐器伴奏,到处游走演唱。被称为“高台戏”。“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表演时由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与以前的三弦伴奏不同,表演者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都会按照曲牌顺序来演唱。
清末民初,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行当分工的“鼓子曲”与踩高跷的“高台戏”相结合的“高跷曲”。
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河南省临汝县的“同乐社”因为多日下雨,道路泥泞不能踩高跷演出,因此剧团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表演,被称为台子曲,后来台子曲又走上了舞台,被称为河南曲子,后来又叫河南曲剧。最后曲剧就正式诞生了。1930年代前期,曲剧表演属于业余性质:不讲价,只求管吃。抗日战争时期,曲剧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以及安徽省临泉一带,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
1946年,河南省政府以曲剧“有伤风化”、“诲淫诲盗”为由,取缔曲剧演出,但在舆论的压力下,政府被迫不再继续施压。1947年,一个名字叫新生曲剧社的剧团在郑州演出时,国民党當局以“新生”两字涉嫌共产党宣传,剧社被当局勒令解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曲剧得到恢复和发展,除河南外,曲剧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了专业剧团。1983年后,各地的曲剧团创作一批现代戏,同时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唱腔等方面有继续发展。
艺术特点
曲调源于民间生活,歌词易学,基本采用本嗓演唱,唱调、唱腔丰富多样。
曲调
- 洛阳小调
- 南阳大调
名剧
- 陈三两
- 卷席筒
- 寇准背靴
- 屠夫状元
- 李豁子离婚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 曲剧历史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河南流行剧种之一“曲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