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 (甘肃省)
沿革
十六国
前凉建興三十三年(345年),分涼州置河州,領八郡:興晉郡、金城郡、武始郡、永晉郡、大夏郡、武城郡、漢中郡、南安郡,治所在興晉郡枹罕县(今甘肅省臨夏市枹罕镇)。建興三十四年(346年),武始、大夏二郡與金城郡金城、榆中二縣為後趙所攻佔,屬涼州。建興三十四年(347年),興晉、永晉、武城、漢中、南安五郡為後趙所攻佔,屬涼州。後省南安郡。建興三十八年(350年),收復河州諸郡縣。至此,河州領七郡:興晉郡、金城郡、武始郡、安故郡(後趙改永晉郡置)、大夏郡、武城郡、漢中郡。建興四十三年(355年),河州(除金城郡河北諸縣)為李儼所佔據,改為涼州。
前秦建元三年(367年),攻佔李儼所據涼州,仍領七郡。建元七年(371年),分涼州置河州,領三郡:武始郡、安故郡、漢中郡,治武始郡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同年底,涼州興晉、大夏、武城三郡改屬河州,河州移治興晉郡枹罕县。太安元年(385年),武始、安故、漢中、武城四郡為西秦所攻佔,屬秦河二州。太安二年(386年),興晉、大夏二郡為西羌彭奚念所據。
西秦太初元年(388年),分秦河二州置河州,領四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陽郡,治武始郡狄道縣。太初二年(389年),彭奚念所據興晉、大夏二郡歸順西秦,屬河州。太初五年(392年),興晉郡為後涼所攻佔,改屬秦州。太初十年(397年),收復興晉郡,河州移治興晉郡枹罕县。至此,河州領六郡:武始郡、安故郡、武城郡、武陽郡、興晉郡、大夏郡。
後秦弘始二年(400年),滅西秦,苑川、金城二郡改屬河州。弘始九年(407年),河州為彭奚念所據。
西秦更始元年(409年),復國,河州仍領六郡。永康元年(412年),攻佔南涼涼州三河郡,改屬河州。後析置西安郡。建弘七年(426年),在興晉郡境內僑置南安郡,屬河州。永弘三年(430年),河州為吐谷渾所攻佔。[1]
隋唐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分河州金城、武始二郡置蘭州,河州屬蘭州總管府[3]。开皇三年(583年),废枹罕郡,領縣直屬河州。至此,河州領四縣:枹罕、龍支、大夏、水池。大业三年(607年),改河州為枹罕郡[4]。
隋朝行政区划变迁 | ||||
---|---|---|---|---|
区划 | 開皇元年 | 区划 | 大業3年 | |
州 | 河州 | 岷州 | 郡 | 枹罕郡 |
郡 | 枹罕郡 | 同和郡 | 县 | 枹罕县 大夏县 龙支县 水池县 |
县 | 枹罕县 大夏县 龙支县 | 水池县 |
西秦秦興元年(617年),改枹罕郡為河州。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攻佔李軌河州。至此,河州領二縣:枹罕、大夏。武德八年(625年),置蘭州都督府,河州屬之。貞觀元年(627年),廢大夏縣。貞觀五年(631年),復置大夏縣。貞觀十一年(637年),廢烏州為安鄉縣,屬河州。後河州改屬鄯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河州为安鄉郡,安鄉縣為凤林县。乾元元年(758年),復安鄉郡為河州。至此,河州領三縣:枹罕、大夏、鳳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佔領河州。[5]
長官
- 前涼河州刺史(345年-355年)
- 前秦河州刺史(371年-386年)
- 西秦河州刺史(388年-397年)
- 彭奚念(389年-397年)[14]
- 西秦河州牧(397年-400年)
- 屋弘破光(397年-?)[15]
- 後秦河州刺史(400年-407年)
- 西秦河州刺史(409年-411年)
- 屋引破光(409年-?)[18]
- 後秦河州牧(411年)
- 西羌河州牧(411年-412年)
- 彭利髮(411年-412年)[19]
- 西秦河州刺史(412年-415年)
- 乞伏審虔(412年-?)[19]
- 西秦河州牧(415年-430年)
- 謙屯(415年-428年後)[20]
- 北魏河州刺史(492年-534年)
- 胡國珍(太武帝時)[21]
- 穆純(孝文帝時)[22]
- 許元康(孝文帝時)[23]
- 染雅(孝文帝時追贈)[24]
- 鄯乾(512年追贈)[25]
- 寇治(宣武帝時)[26]
- 吐谷渾璣(516年追贈)[27]
- 梁釗(孝明帝時)
- 元祚(孝明帝時)[28]
- 李辯[29]
- 高師(追贈)[30]
- 乞伏寶(532年追贈)[31]
- 西魏河州刺史(534年-557年)
- 北周河州刺史(557年-581年)
- 獨孤善(557年)[37]
- 閻慶(557年-?)[38]
- 王傑(?-563年)[39]
- 李賢(564年-565年)[40]
- 宋果[41]
- 陸逞[42]
- 劉雄(573年-575年)[39]
- 王傑(579年追贈)[39]
- 隋朝河州刺史(581年-607年)
- 西秦河州刺史(617年-618年)
- 薛仁越(617年-618年)
- 唐朝河州刺史(619年-742年,758年-762年)
- 朱惠表(619年)
- 卢士良(623年)
- 裴善昌(贞观年间)
- 鲜于匡绍(高宗时)
- 冉实(?—695年)
- 王谞(开元年间)
- 裴守一(开元年间)
- 宋朝知河州軍州事(1073年-1131年)
- 景思立(1073年-1074年)[45]
- 鮮于師中(1075年見任)[45]
- 苗授(神宗時)[46]
- 劉昌祚(?-1081年)[47]
- 李浩(神宗時)[46]
- 王文郁[46]
- 劉仲武[46]
- 种朴(哲宗時)[47]
- 姚雄(哲宗時)[46]
- 王贍(哲宗時)[46]
- 金朝河州刺史(1131年-1142年)
- 金朝河州防御使(1142年-1216年)
- 金朝平西軍節度使兼河州管內觀察使(1216年-1227年)
- 明朝河州知州(1473年-1643年)
- 白福(成化時)
- 周寧(成化時)
- 陳琳(成化時)
- 董循(成化時)
- 武敬(弘治時)
- 吳璇(弘治時)
- 稽綱(正德時)
- 李黼(正德時)
- 熊載(正德時)
- 翟懋(正德時)
- 朱緯(正德時)
- 吳潮(嘉靖時)
- 張宗儒(嘉靖時)
- 任繼芳(嘉靖時)
- 韓鼎(嘉靖時)
- 楊士元(嘉靖時)
- 吉陳(嘉靖時)
- 任官(嘉靖時)
- 蘇志皋(嘉靖時)
- 李惟喬(嘉靖時)
- 陳鯤(嘉靖時)
- 譚詩(嘉靖時)
- 周臣(嘉靖時)
- 樊相(嘉靖時)
- 劉卓(嘉靖時)
- 呂□(嘉靖時)
- 馮鑰(嘉靖時)
- 聶守中(隆慶時)
- 趙欲敏(萬曆時)
- 賈明遠(萬曆時)
- 劉琚(萬曆時)
- 王希顏(萬曆時)
- 耿德章(萬曆時)
- 王三槐(萬曆時)
- 施朝恩(萬曆時)
- 王家□(萬曆時)
- 陳文焯(萬曆時)
- 張翼新(萬曆時)
- 高麟遊(天啟時)
- 甯養初(崇禎時)
- 蘇浡然(崇禎時)
- 曹文源(崇禎時)
- 傅永康(崇禎時)
- 王汝楫(崇禎時)
- 清朝河州知州(1646年-1913年)
- 邊嘉興(1646年出任)
- 王用賓(1647年出任)
- 陳維新(1651年出任)
- 劉瑜(1652年出任)
- 于睿明(1658年出任)
- 李芳春(1661年出任)
- 韓作楫(1664年出任)
- 梁禹甸(1668年出任)
- 鄒㺭(1670年出任)
- 田養心(1675年出任)
- 張爾儲(1677年出任)
- 周克友(1679年出任)
- 劉馨(1680年出任)
- 劉檝(1684年出任)
- 張瓚(1686年出任)
- 牟錫元(1688年出任)
- 丁秉剛(1691年出任)
- 莫應麟(1691年出任)
- 徐原本(1694年出任)
- 王全臣(1702年出任)
- 翟爾昌(1725年出任)
- 劉鶴鳴(1736年出任)
- 郭□嶸(1742年出任)
- 張水淑(1746年出任)
- 韓極(1756年出任)
- 郭昌泰(1763年出任)
- 田錫莘(1768年出任)
- 葉中(1773年出任)
- 周□(1781年署任)
- 謝桓(1781年署任)
- 于鍠(1781年出任)
- 那爾阿(1791年出任)
- 縱司燖(1796年出任)
- 明福(1797年出任)
- □重鑑(1799年署任)
- 興恆(1803年出任)
- 王湖(1808年出任)
- 王隖(1813年出任)
- 沈仁澍(1816年出任)
- 劉賓(1818年出任)
- 黃錫寶(1820年出任)
- 王世焯(1822年出任)
- 胡秉虔(1823年出任)
- 羅文楷(1830年出任)[55]
註釋及徵引文獻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魏書·卷一百六下·地形志二下第七》
-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 《隋書·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
- 《舊唐書·卷四十·志第二十》
- 《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
-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
- 《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
-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晉紀十九》
- 《資治通鑑·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 晉紀二十五》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晉紀二十六》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晉紀二十八》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 《資治通鑑·卷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 《資治通鑑·卷一一一·晉紀三十三》
- 《資治通鑑·卷一一四·晉紀三十六》
- 《資治通鑑·卷一一五·晉紀三十七》
- 《資治通鑑·卷一一六·晉紀三十八》
- 《資治通鑑·卷一一七·晉紀三十九》
- 《魏書·卷八十三下·列傳外戚第七十一下》
-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 《魏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染華墓誌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征虜將軍河州刺史臨澤定侯鄯使君墓銘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直寢奉車都尉汶山侯吐谷渾璣墓誌
- 《魏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李和墓誌
- 《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都督河涼二州諸軍事衛大將軍河州刺史寧國伯乞伏君墓誌
-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
- 《周書·卷十七·列傳第九》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
- 《周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四》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
- 《周書·卷十六·列傳第八》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
- 《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
- 《周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七》
- 《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宋忻及妻韦胡磨墓誌
- 《周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 《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九》
- 《隋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十八》
- 《宋史·卷十五·本紀第十五·神宗二》
- 《宋史·卷三百五十·列傳第一百九》
-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列傳第九十四》
- 《金史·卷八十六·列傳第二十四》
- 《金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十六》
- 《金史·卷九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 《金史·卷九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金史·卷一百二十二·列傳第六十·忠義二》
- 《金史·卷一百十二·列傳第五十》
- 《金史·卷一百一十三·列傳第五十一》
- 《蘭州府志》1833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