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里數列
數學上,n階的法里數列是0和1之間最簡分數的數列,由小至大排列,每個分數的分母不大於n。每個法里數列從0開始,至1結束,寫作0⁄1和1⁄1,但有些人不把這兩項包括進去。有時法里數列也稱為法里級數,嚴格來說這名字不正確,因為法里數列的項不會加起來。
例子
1至8階的法里數列如下:
- F1 = {0⁄1, 1⁄1}
- F2 = {0⁄1, 1⁄2, 1⁄1}
- F3 = {0⁄1, 1⁄3, 1⁄2, 2⁄3, 1⁄1}
- F4 = {0⁄1, 1⁄4, 1⁄3, 1⁄2, 2⁄3, 3⁄4, 1⁄1}
- F5 = {0⁄1, 1⁄5, 1⁄4, 1⁄3, 2⁄5, 1⁄2, 3⁄5, 2⁄3, 3⁄4, 4⁄5, 1⁄1}
- F6 = {0⁄1, 1⁄6, 1⁄5, 1⁄4, 1⁄3, 2⁄5, 1⁄2, 3⁄5, 2⁄3, 3⁄4, 4⁄5, 5⁄6, 1⁄1}
- F7 = {0⁄1, 1⁄7, 1⁄6, 1⁄5, 1⁄4, 2⁄7, 1⁄3, 2⁄5, 3⁄7, 1⁄2, 4⁄7, 3⁄5, 2⁄3, 5⁄7, 3⁄4, 4⁄5, 5⁄6, 6⁄7, 1⁄1}
- F8 = {0⁄1, 1⁄8, 1⁄7, 1⁄6, 1⁄5, 1⁄4, 2⁄7, 1⁄3, 3⁄8, 2⁄5, 3⁄7, 1⁄2, 4⁄7, 3⁄5, 5⁄8, 2⁄3, 5⁄7, 3⁄4, 4⁄5, 5⁄6, 6⁄7, 7⁄8, 1⁄1}
歷史
- 「法里數列」歷史頗為稀奇。 — Hardy & Wright (1979) 第三章
- ……又一次,數學關係的名字取自一個人,但記錄所載這人不是其發現者。 — Beiler (1964) 第十六章
法里數列是以英國地質學家老約翰·法里得名,他關於這數列的信刊登在1816年的《哲學雜誌》。法里猜測這數列的每一項都是相鄰兩項的中間分數;不過,以所知道的資料,他沒有證明這個性質。法里的信給柯西讀了,就給了一個證明在他的《數學習題》,把這結果歸到法里上。其實,另一位數學家 C. Haros 曾在1802年發表了相類似的結果,幾乎可以肯定法里和柯西都沒看過。所以,法里的名字給了這個數列,是歷史的一次意外。
性質
數列長度
n階的法里數列包含了較低階的法里數列的全部項,特別是它包含的全部項,和與n互質的每個數的相應分數。所以包含了和分數1⁄6及5⁄6。對大於1的n,其法里數列的中間項必定是1⁄2。
從上,和的長度的關係,可以用歐拉函數描述:
- 。
從這項資料,可以推導出的長度公式:
- 。
的漸近行為是:
- 。
數列鄰項
法里數列的相鄰分數項有下述性質:
若a⁄b和c⁄d是法里數列的鄰項,而有a⁄b < c⁄d,則它們之差c⁄d − a⁄b是1⁄bd。由於
- ,
上文就等於是說
- bc − ad = 1。
例如1⁄3和2⁄5在中是鄰項,它們之差為1⁄15。
這結果的逆命題也成立。若
- bc − ad = 1,
其中a,b,c和d為正整數,及有a < b和c < d,則a⁄b和c⁄d在階為的法里數列中是鄰項。
若p⁄q在某法里數列的鄰項是a⁄b和c⁄d,及
- a⁄b < p⁄q < c⁄d,
則p⁄q是a⁄b和c⁄d的中間分數。換句話說,
- 。
又若a⁄b和c⁄d在某法里數列是鄰項,則當法里數列的階增加,它們間出現的第一項是
- ,
而這項第一次出現在b+d階的法里數列中。
例如在1⁄3和2⁄5間出現的第一項是3⁄8,在出現。
Stern-Brocot樹是一個資料結構,顯出如何從0 (= 0⁄1)和1 (= 1⁄1)開始,以取中間分數來構成法里數列。
法里數列中的鄰項分數,它們的連分數表示形式也密切相關。每個分數都有兩個連分數表示,一個的尾項為1,另一個則大於1。考慮p⁄q,它第一次於出現。以連分數表示為
- ,或
- ,
則p⁄q在中最接近的鄰項(這是兩鄰項中分母較大的)表示為連分數是
- ,
而另一鄰項則會表示為
- 。
例如3⁄8有兩個連分數表示:[0;2,1,1,1]和[0;2,1,2],而它在中的鄰項為2⁄5,可寫成[0;2,1,1];和1⁄3,可寫成[0;2,1]。
福特圓
法里數列和福特圓之間有個有趣關連。
對每個最簡分數p⁄q,有福特圓C[p⁄q],以為半徑,以為圓心。兩個不同分數的福特圓一是分開,一是相切,但不會相交。若0 < p⁄q < 1,則與相切的福特圓正好是在某一法里數列中與p⁄q為鄰項的分數。
例如C[2⁄5]與C[1⁄2],C[1⁄3],C[3⁄7],C[3⁄8]等相切。
F1--F8的福特圓圖像如下:
外部連結
- Farey Seque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