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連弗邑

波吒釐城天城體梵語,),又譯巴連弗邑[1]華氏城,原稱拘苏摩城(拘苏摩补罗),印度古城,位於恆河河岸,在今巴特那。前490年,阿闍世王恆河邊興建小型城堡(梵文:Pāṭaligrāma),之後巴連弗邑逐步發展為大城。稍後,它成為十六大國摩揭陀國的首都,取代了原有首都王舍城[2][3]

孔雀王朝時期一座大殿的柱石
在巴連弗邑宫殿遗址发掘的柱头显示出古希腊和波斯的艺术影响。公元前3世纪。

名稱由來

此城“为波吒釐树之神子而筑”[4],因此又稱“波吒釐子城”;波吒釐树卽梵語對类龟羽叶楸的稱呼。

歷史

華氏城位於北印度關鍵的中央位置,因此印度多個朝代的君主均建都於此城,包括難陀王朝孔雀王朝巽伽王朝笈多王朝波羅王朝

佛教在印度創立後,華氏城成為了蓬勃的佛教中心,並建有大量的寺院。 前322-185年,華氏城成為孔雀王朝的首都,並於月護王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極盛。同時期塞琉古帝國的使節麥加斯梯尼於月護王時期到訪華氏城,並記錄了都城的繁盛情況。

此後,華氏城繼續成為笈多王朝(約320-550年)和波羅王朝(750-1174年)的首都。7世紀,玄奘在印度求法時亦曾經過此城。

參考資料

  1. 巴連,patali;弗,putra
  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7) (英语).
  3. Hansen, Valerie. 1 2e. Cengage Learning. 2012: pp. 69 (英语).
  4. 引號中的句子源自《佛学大辞典》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