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走廊

波兰走廊德語:; 波蘭語)是德国在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予波兰的一塊狹長领土,现在是波兰的领土。当时领土分配是基于三项考虑:

  • 历史原因:該地區在15世纪至18世纪曾经是波兰王国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 (1453年/1466年至1772年),直至這地區被普鲁士王國吞併,並且一直為德意志帝國的一部份[1][2]
  • 种族原因:波兰人占地区人口的大部分,尤其在維斯瓦河西岸、但泽附近。但同时那里也有不少德籍的居民。
  • 政经原因:波兰人认为,如果新独立的波兰没有延伸至波罗的海的海岸线,他便会在经济、以至政治上依赖德国。英国法国都希望借着波兰在東線来制衡德国,故此这种论调获得支持。
波蘭走廊

让波兰拥有海岸线也正是美国总统伍德羅·威爾遜的理论之一。他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发表了著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第十三点就是应该让波兰独立——她的领土将会包括住着波兰人的领地;要确保她拥有自由、安全的海岸线。在国际公约之下,波兰将可享政治、经济上的独立。

重要海港但泽(格但斯克)的居民绝大多是德国人,如果像上西里西亚那样公投,必然导致这一位于维斯瓦河口的重要城市归于德国,于是国际联盟在没有准许公投的情况下,把该港变为受它保护的但泽自由市。为了减少对但泽的依赖,波兰在附近建立了新的海港格丁尼亚

波兰走廊是狭长的领土,属于当时波兰的波美拉尼亚省。它把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领土分开。在北部地区,走廊的宽度仅仅有40公里长。由于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东普鲁士的经济发展被严重阻碍。1922年,德国运输部为此成立航海服务()连接两地,减少依赖陆路交通。

德国的反应

无容置疑,割让領土令德国人十分憤怒。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政府,都拒绝根据凡尔赛条约下的德国东部边界。例如:德国领导人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因他对西方国家的友好政策著名,更在1925年签署羅加諾公約,确认德国与法国、比利时接壤的西部边界。但是,他好几次宣称拒绝用同样的方式确认东部边界。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夺权成功。希特勒大肆宣扬与波兰修好,促成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但德国分别在1938年及39年吞并奥地利与瓜分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后,隨即纳粹德國就对波兰虎視眈眈。

1939年初,納粹德国进一步要求兼并但泽,又想建立连接德国本部与东普鲁士的跨境公路。在担心德国扩张的英法两国支持下,波兰政府在3月拒绝以上要求。9月1日,納粹德国入侵波兰,把以前割让予波兰的一切领土和波兰西部全数吞并為自己的省份。

1945年德國战败。在波茨坦會議上,盟军答应苏联的要求,把被苏军占领的波兰重划边界。奧德河-尼斯河線以东,包括波兰走廊和但泽的德国领土尽数被割让予波兰。1953年,东部边界由东德确认,再分别在1970年及1990年获得西德与重新统一的德国承认。

参考文献

  1. A 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n came the acquisition of Prussia (separated from Brandenburg by the "Polish corridor") page 382, author Roland N. Stromberg Dorsey Press 1969.
  2. The Scandinavians in History. "Brandenburg, by the acquisition of Eastern Pomerania besides other territories within the empire was firmly established on the Baltic, though a Polish corridor running between Eastern Pomerania and East Prussia to Danzig denied her all she desired", page 174, author Stanley Mease Toyne. Ayer Publishing 1970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