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石
浮丘石,又叫浮丘島,是古时广州城西珠江中,浮露出水面的一个红色砾岩小丘,并按其形状取名为浮丘石。又说系浮丘丈人得道之所,故名。其与海珠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舊日其四面環水,船舶縱橫。今在中山七路的东段。
簡史
唐、宋时期为船只停靠之地。浮丘石上更根據浮丘公傳說,修築不少亭臺樓閣。后来由于河道淤塞,与周围陆地相连。宋朝时因丘下有井,称“浮丘丹井”。据宋初有位百岁老人陈崇义所述,其幼时所见的浮丘石,泊有舟船千艘[2]。
原有建築
宋代時,經略使蔣之奇就在島上建有朱明館、挹袖軒、白雲堂等;明趙志皋貶官到此後,在萬曆八年(1580年)建擴建大雅堂、紫煙閣、聽笙亭、晚沐軒,李鳳建就在1601年將整體擴建為廣仁觀。清改為浮丘寺,民國時期成為西禪警署的駐地,共和國後曾由西區人民法院使用,築馬路後寺觀都被毀不存[3][4]。
據《白雲粵秀二山合志》載,浮丘八景為“紫煙樓、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館、挹袖軒、聽笙亭”,間植荔枝、梅、竹等,仕宦詞客觴詠其間[1]。
参考文献
- 浮丘石上,“浮丘饺” 羊城晚报 2012-03-10
- 屈大均《广东新语》载
-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ASIN B07B8TM8TG. ISBN 9787218083841.
- 西关地域变迁史 广州市民政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