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堡

海山堡,是台灣北部一處在清治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海山」源自荷治時稱此地為「」[註 1]。清治時1713年首度有漢人請墾此地,土地大抵是漢人向桃園的龜崙社承墾,後來發展為成為海山庄,在清康熙中葉至乾隆中葉海山庄係指今新北市樹林三峽鶯歌三區及新莊區桕子林西盛一帶。至乾隆中葉原海山庄已分為海山、彭厝、石頭溪、隆恩等十庄。至乾隆30年代(1760年代),海山已由庄名升為堡名。至嘉慶、道光年間,海山堡共轄有十七庄,係指樹林、三峽、鶯歌、大溪四個地區。

日治時1920年7月,廢海山堡,與擺接堡合併設海山郡,海山變為郡名,管轄三峽鶯歌板橋中和五街庄,即今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地。1945年(民國34年)12月11日設區廢郡,仍置海山區,管轄板橋、鶯歌、三峽、土城及中和五鄉鎮。1947年(民國36年)2月4日裁撤海山區。[3]。後來的海山高中、海山國中、海山高工(後更名為新北高工)、捷運海山站均以此命名紀念。

海山堡西南邊為桃澗堡,北邊為八里坌堡興直堡,東邊為擺接堡文山堡,南邊為蕃地[4]

管轄街庄

海山堡共轄51個街庄[5]

註釋

  1. 荷蘭語:,有推測為當地原住民語音譯[1],學者翁佳音推定為西班牙統治時的西班牙語:以荷語轉譯,意為野雞、[2]

參考文獻

  1. 曾品滄. . 台灣大百科全書. 文化部. 2009-09-09.
  2. 翁佳音. .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8-06: 69–70,142–149 [原荷文報告1654年]. ISBN 957-02-2084-8 掃描版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台灣鄉土文獻影像;數位版抄本中研院台灣研究網路化.
  3. 王世慶,〈海山史話 (上)〉,《臺北文獻》,1976年
  4.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5.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