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地處墾丁國家公園西北角龜山山麓的臨海地區,是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此館占地約有96.81公頃。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 | |
---|---|
開幕日期 | 2000年2月25日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
地理坐标 | 22.0467°N 120.6975°E |
陆地面积 | 96.81公頃 35.81公頃(博物館區) |
園長 | 陳啟祥 |
擁有者 | 中華民國教育部 |
網站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Biology and Aquarium(英語) | |
---|---|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 |
機關類型 | 三級機構 |
所屬部門 | 教育部 |
員額 | 65人 |
授權法源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 |
主要官員 | |
館長 | 陳啟祥 |
副館長 | 陳德豪 |
經營團隊 | 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任命者 | 教育部部長 |
任期 | 無任期限制 |
組織編制 | |
內部單位 | 5組、3室 |
任務編組 | 產學合作中心、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2000年 |
聯絡 | |
海生館海藻森林區 | |
地址 |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
電話 | +886 8 882-5678 |
網站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1991年籌備成立,於2000年2月25日開放。其公共工程建設曾獲得美國工程顧問協會頒發的2001年「美國國家工程傑出獎」首獎。
2004年,國立東華大學與海生館合作成立「海洋科學學院」,成立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兩研究所於2014年合併而成「海洋生物研究所」。採「建制獨立、學制合作」,成為臺灣第一個博物館與高等學府之合作模式。2022年,與國立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整合,改隸屬環境暨海洋學院。[1]
歷史沿革
- 1991年,「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
- 2000年2月25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水域館」開館。7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水族館部委由南仁湖企業旗下公司「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開創國立社教單位首宗委外經營、專業分工的合作案例。
- 2004年,國立東華大學第二任校長黃文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首任館長方力行雙方推動下,國立東華大學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同創辦「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旗下有海洋生物科技研究所、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
- 2009年7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台灣大哥大合作手機語音導覽服務。
- 2012年2月3日,總統令公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全文5條。
- 2013年1月1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施行。
- 2022年,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環境學院兩院進行整合,成為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暨海洋學院旗下海洋生物研究所。
組織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館長
- 副館長
- 部門
- 企劃研究組
- 生物馴養組
- 科學教育組
- 展示組
- 工務機電組
- 秘書室
- 主計室
- 人事室
- 產學合作中心(任務編組)
- 圖書館暨多媒體出版中心(任務編組)
- 經營團隊:海景世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生物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 海洋生物博士班(Ph.D. in Marine Biology)
- 碩士班海洋生物科技組(M.S. in Marine Biotechnology)
- 碩士班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組(M.S. in Marine Biodiversity & Evolutionary Biology)
館區配置
遊客中心
館區大廳,售票處設於此。
珊瑚王國館
該區域廣納珊展示了從淺水區到深海的不同珊瑚礁棲息地。顯示基於海深、壓力、地形和光線的不同環境。其中設有海底隧道之區域。該隧道長約81公尺,曾經是亞洲最長的海底隧道,目前這個紀錄已經被中國大陸上海海洋水族馆(長155公尺)所超越。
臺灣水域館
廣納以台灣水域生態生物為主題的大洋池,其壓克力觀景窗有16.5公尺寬、4.85公尺高,池邊壓克力厚度約有33公分厚,其內曾豢養三尾鯨鯊及一尾鬼蝠魟[2]。
潮間帶展覽區設有以海洋無脊椎動物為特色的觸摸池。在此展出的動物包括羅非魚、日本鰻鱺、鱒魚、墨魚、护士鲨、大海鰱、黄鳍金枪鱼、雪花鴨嘴燕魟等物種。
參觀資訊
全年無休。目前一般時段(平常日及周末)、暑假和農曆過年的營運時間不一樣。
交通資訊
- 屏東縣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後灣路2號
- 台鐵海生館線(規劃中)
爭議事件
參與中國大陸南極研究
2014年12月22日,《自由時報》報導,2009年開始,海生館研究團隊參與中國大陸南極團隊研究,曾至南極中國大陸長城站進行科學調查。2014年進行研究時,穿上中國大陸南極考察隊制服,中國國家海洋局核准18項科考項目中,國際研究項目中只有土耳其,中華民國未被承認。前台灣南極學會秘書長李後進批評此舉影響主權,在台灣引起是否降低國格的爭議。海生館研究員宋秉鈞認為,參與中國大陸調查隊的活動,才能獲得較大範圍的科學研究自由,參加中國大陸研究團隊可獲後勤支援,並有研究主導權。但該報仍批評,「海生館此舉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戰的宣傳,百度百科與媒體均大肆報導」[6]。
2014年12月22日,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李毓娟表示,中華民國從2009年開始展開極地考察,因自己沒有研究站,在寒天凍地下自負輸運物資非常辛苦,因此和各國一樣採取合作機制;北極工作站合作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南極工作站合作國家則包括泰國、澳洲、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中華民國只是用中國大陸工作站的其中一個國家,各國共享研究成果,且海生館發言都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並無自降國格;南極工作站是由中國大陸設置,所有參與研究的12國工作人員都穿一樣的制服,若有管理階層到工作站,所有參與的研究人員都會互相支援;而台灣的極地研究並未拿教育部經費,預算是由民間企業贊助[7]。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鄭麗君批評,海生館經費六成來自教育部的公務預算,研究人員領的是台灣人民納稅錢,卻自我認同嚴重混淆,自甘被中國大陸矮化、吃豆腐。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陳亭妃說,台灣透過國際合作模式參與其他國家的任何研究,不會有人阻止,也沒有矮化的問題;「南極研究為何非中國不可?說不過去」,她會要求海生館到立法院報告,如果確有遭矮化情事發生,她將要求懲處相關失職人員[8]。
參考資料
- . 國立東華大學 NDHU,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2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臺灣)).
- 來不及正式展示 罕見鬼蝠魟已命喪海生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樂多.2014-05-10
- 陳彥廷. . news.ltn.com.tw. 2023-12-16 [2023-12-22] (中文(臺灣)).
- 潘欣中. . 倡議家. [2023-12-22] (中文(臺灣)).
-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12-22] (中文(繁體)).
- 鍾麗華、吳柏軒、蔡宗憲. . 自由時報. 2014-12-22 [2014-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 許秩維. . 中央通訊社. 2014-12-22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 鍾麗華、吳柏軒. . 自由時報. 2014-12-23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9).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組織法 |
- (繁體中文)(英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Facebook專頁
- 林保寶 鍾士為 天下資料.三百人夜宿海龍宮,在夢鄉與魚兒共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微笑台灣.2014-08-27
- 墾丁海生館的新浪微博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Facebook專頁
- Hello,海洋(海洋館的活動頁)的Facebook專頁
- YouTube上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頻道
- YouTube上的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頻道
- . YouTube. Jan 20, 2018 [23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